据统计,2015/16、2016/17年度受乌兹别克斯坦纺织政策和棉花出口政策全面调整;我国相关部门针对中亚棉、西非棉推行的特殊进口配额并入89.4万吨的1%关税内;乌棉等中亚棉FOB、CN、CIF报价逐渐赶上并先后超越了EMOT/MOT、澳棉等,与C/A棉几乎并驾齐驱,但性价比显然低于机采的澳棉、美棉甚至巴西棉,因此,近两年中亚棉对中国纺织企业、贸易商的吸引力不断下降(特别是产量大、品质高的乌棉),占中国棉花进口量的比例也一再下滑。
据海关统计,2013年至2015年我国分别进口乌兹别克斯坦棉26.36万吨、17.05万吨、17.15万吨、9.3万吨,分别占当年中国进口总量的6.35%、6.99%、11.65%、10.4%,虽然占比并没有下滑,但进口量减幅非常大。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我国累计进口乌棉6.66万吨,同比下降45.3%,占比由去年同期的18.9%降至8.5%。尽管从调查来看,5、6月份港口保税的乌棉、西非棉、美棉、澳棉等因ICE期货大幅下挫(主力合约创6个月来新低,12月合约连续三日破70美分强压力位)ON-CALL、固定价合约成交活跃,但由于乌棉保税量低、报价高、操作繁琐出库很少。据了解,6月18、19日青岛、张家港、广州港6/7月船期SM 1-5/32〞乌棉、C/A SM 1-5/32〞、EMOT SM 1-5/3〞2报价分别为86.80-87美分/磅、87.10-87.25美分/磅、84.30-84.45美分/磅;而2016/17年度SM 1-5/32〞澳棉的报价与乌棉基本一致,但品级、断裂比强度等指标均高于乌棉。
除了价格、产量、品质外还有哪些因素制约中亚棉出口呢?笔者归纳如下三点:其一、近几年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棉纺织产能迅猛增长,对棉花需求明显升温。据统计,截止2016年底,乌兹别克斯坦有900多家纺织厂和100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其中来自中国及其它东南亚国家、印度、南美等投资较多,不仅规模大而且设备先进,对高品质、高可纺性棉花的消费呈几何上升;而中亚棉纱的出口近几年也势头猛烈,特别是C20S-C40S白漂白包染色纱颇受中国织布企业、中间商的青睐;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对棉花生产、出口等的干预增多,而且需要100%预付款操作。乌兹别克政府在2016年把收购棉花的3家公司缩减成1家,实行统购统销,经营乌棉的国际棉商、贸易商数量大幅减少,不利于产销对接;三、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大背景下,出口以美元计价的中亚棉面临苏姆汇率走强,竞争力减弱的风险。联储如预期在三个月内第二次升息,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00-1.25%,在此期间美联储还发布了首份缩减4.2万亿美元公债和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组合计划的明确纲要,因此美元指数的反弹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将迎来十年最冷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