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小幅波动
国家统计局7月31日公布了7月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7月制造业PMI为51.4%,较上月略回落0.3个百分点,与上半年均值基本持平,显示制造业总体走势平稳。7月份全国大范围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暴雨天气以及一些企业例行设备检修是导致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放缓的重要原因。虽然7月新订单指数、新出口订单指数等出现回落,需求有所走软,但是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连续三个月改善,预示着工业生产将继续保持平稳态势。7月非制造业PMI为54.5%,较上月小幅回落0.4个百分点,不过持续位于超54%的较高景气度区间,显示非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7月份与暑期旅游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环比均有所上升;建筑业景气度高位提升,商务活动指数达到近年高点,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建筑业有望继续较快发展。总的来看,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处于持续扩张区间,小幅波动属于正常运行状况,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导读
关于制造业PMI的未来走势,于颖指出,上游行业价格的上升可能会制约一部分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排除后期个别月份有回落,但今年以来PMI一直保持在51.0%以上的运行区间,预计未来PMI仍将保持在50%荣枯线以上。
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7月制造业PMI为51.4%,比上月回落了0.3个百分点,连续12个月在荣枯线上方运行。
由于近期的高温、洪涝天气,以及企业的例行设备检修,制造业生产活动出现了季节性放缓。在回落过程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差值明显缩小,这有利于供需关系的改善。
随着煤钢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7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7.9%和52.7%,分别比上月上升7.5和3.6个百分点。
分析认为,在去产能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力推动下,周期性行业正在快速出清,行业自2015年三季度开始出现连续反弹,有望在今年底完成出清。
PMI出现季节性回落
中国PMI分析小组秘书处负责人、中采咨询总经理于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历史上看,往年六、七月份一般都会出现季节性回落(过去三年7月都有下降),今年6月份环比上升了0.5个百分点,7月份环比回落0.3个百分点亦属正常。
回落指标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比上月回落0.9和0.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扩张区间,且两者差值明显缩小,于颖认为,这有利于供需关系的改善。
“订单指数回落幅度没有生产指数大,在需求不稳的时候,企业在制定自己生产计划的时候会主动收缩产量,产量比订单收缩得多,实际上是供需关系在改善,因此这种强弱不一的回落是健康的。”她表示。
从生产端看,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由于近期全国大范围持续晴热高温、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一些企业例行设备检修,制造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
不过7月生产指数依然保持较好扩张水平,是5大分项指数最高的一项,短期内生产动能依然充足。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生产指数并非实物量,作为一个预期性指标,其背后是在手订单的回落以及相应需求的走弱,制造业生产扩张因此也出现了放缓。
从需求端看,7月三大订单指数全部回落,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分别下降0.3、1.1、0.9个百分点至52.8%、50.9%、46.3%。
交通银行金研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7月新出口订单回落幅度较大,未来出口形势存在隐忧,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低于上半年,但全年出口有望显著好于过去两年。在手订单指数在萎缩区间进一步下降,也许会影响后续制造业生产。
于颖表示,在过去两年间,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逐渐走出了收缩区间,开始了持续的扩张:在2015年以前,新出口订单长期在荣枯线以下运行,此后有过一轮反弹和回落,而从2016年秋季以来,随着国际环境改善,新出口订单和进口指数出现了持续的复苏,连续站在荣枯线上,而6月份52%的新出口订单更是创下近4年来的高点。
“7月环比数据的波动很正常,并且回落幅度有限,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看,目前新出口订单和进口仍处于一个相对高位的区间。” 于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景气度的分化仍在持续。7月大型企业PMI上升0.2个百分点至52.9%,而中、小型企业则分别下降0.9、1.2个百分点至49.6%、48.9%。
连平认为,年初大、中、小型企业PMI呈收敛状,向51%靠拢。但5月后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再次出现分化,大型企业PMI持续上升,中、小型企业PMI重新跌回收缩区间;这意味着,大型企业经济经营状况改善,但中小型企业压力明显。
周期性行业加速出清
赵庆河表示,7月企业继续加大采购力度,价格指数双双上升。当月采购量指数为52.7%,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为今年次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7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7.9%和52.7%,分别比上月上升7.5和3.6个百分点,出厂价格指数重回临界点之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双双攀升至高位景气区间,均为今年高点。
于颖指出,原材料价格在2015年11月出现了历史性的拐点,彼时原材料购进价格已经收缩到41.1%的低位,随着需求的反弹,原材料价格不断反弹,一直到2016年12月站上69.6%的高位,今年5月虽有回落,但仍在49.5%的位置,因此原材料在6月份开始出现反季节的反弹,7月更是环比大增7.5个百分点。
“近期原材料价格的反弹反映出企业自主定价能力的提高,不过目前原材料价格已处于高位,从市场需求以及成本利润来看,未来继续上升的空间会有所收窄。” 于颖表示。
在于颖看来,2012-2018年,在制造业内部,各个行业正在依次实现出清,与此相伴的是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产业集中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大并进而迈入产业的“3.0阶段”。
这一过程从民营企业最集中、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的轻纺领域开始,根据她的调研,在此过程中,纺织、印刷行业关停了80%、60%的企业,率先在2014年前后实现了重组和出清,此后这些行业的PMI均出现了大幅的好转。
周期性行业由于国企较得,体量较大,其出清与转型升级来的更晚了一些,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大力推动下,这些行业正在快速出清。
于颖认为,目前周期性行业的出清已进入后半部分,从其他行业经验来看,一般一个行业实现出清需要3年左右时间,自2015年原材料价格反弹开始已有近两年时间,周期性行业有望在2017年年底实现出清。
于颖表示,中国在去产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明显成效;另一方面,国内对原材料需求正在持续扩张,预计未来去产能的压力将会有所减弱。
牛犁表示,7月初级产品的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石油等产品价格下降明显;然而与去产能相关的周期性行业价格大幅上涨。
“煤炭价格上涨,有季节性用电高峰期到来的影响;而钢铁价格的上涨更多的来自去产能的影响,‘地条钢’产能可能超过市场预期,这部分产能的去除大大增加了正常钢铁生产的需求,这提高了采购原材料的价格。” 牛犁表示,上游原材料购进价格的上涨会抬升下游行业的成本。
于颖也认为,上游行业价格的上涨肯定会向下游传导,“实际上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反弹,下游行业已经出现过一轮涨价;从坡度来看,下游可能不像原材料上涨那么陡峭,但原材料价格整体还是一个缓慢上升的趋势,最终下游价格还是会与此相匹配出现上涨。”
关于制造业PMI的未来走势,于颖指出,上游行业价格的上升可能会制约一部分企业的发展空间,不排除后期个别月份有回落,但今年以来PMI一直保持在51.0%以上的运行区间,预计未来PMI仍将保持在50%荣枯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