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
1、政策制定合理
2016/17年度政府对政策实施阶段把握得非常到位,例如,9月份继续进行国储棉的竞拍,避免了市场会出现棉花资源青黄不接的局面,确保了供应的稳定、充足。
中储棉公司出台直属库10日内必须出库的公告是对市场增加供给的政策,现在很多的中间商和纺企买完棉花后没有及时提货,而是放在仓库中,这对后期的棉花造成一定影响。
会影响后期的出库进度,第二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只是库存,并没有在市场上流通。政策出台后,让没有在市场流通的资源在短期内变成市场流通的资源,也就是说变性地增加市场流通。
禁止贸易商竞拍政策出台后,成为市场焦点,多说多的理,空说空的理,各自站在各自角度解读政策。我对政策的理解,我认为市场对政策的解读有所偏差。
关于目前市场上传言:禁止贸易商参与竞拍是由于公检进度跟不上所致,会影响到9月份国储棉竞拍的供应数量。
我个人觉得这种说法缺乏依据:
禁止非纺织企业参与竞拍,等于是限制了众多资金的介入与纺织企业争抢。这样纺织企业就不用被迫抬升价格来获取生产原料了,竞拍价格和成交率也会逐步回归理性;
大家可以观察每日成交量最大的前几名都是大型贸易商。再者根据数据统计,从3月份开始竞拍至今累计成交266.04万吨,成交率仅为70.62%。其中纺织企业成交量只占总成交量的48.7%,而非纺织企业却占总成交量的51.3%。
这就不难看出,如果禁止贸易商参与竞拍的话,即使每日少挂牌30-50%,也足够纺织企业生产所需了,根本没谈不上由于公检进度跟不上而导致市场供应量减少了。所以,这一政策的出台完全符合纺织企业的利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反而是增加了纺织企业的原料供给量,使他们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2、政策落实到位
在政策落实方面,中储棉公司吸取了以往的经验,提前就做好了充分地准备,确保了市场供应量和出库畅通。这一点从挂牌量与成交量的比例就不难看出,挂牌量是远大于成交量的。
3、调控效果显著
通过中储棉总公司一年的不懈努力,确保了国储棉竞拍于3月6日如期展开。中储棉总公司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从市场的供给和出库的畅通提前做好了充足准备。相关政策的出台缓解了市场的压力,保证了市场的供给,稳定了市场棉价,为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球供需
1、全球:需求虽增,但供给增加,平衡偏松。
从7月份出台的美国农业部报告中得知,2017/18年度棉花全球消费预计为2556.2万吨,较2016/17年度实际消费量的2474万吨调增了82万吨;2016/17年度棉花全球产量预计为2554.1万吨,较2016/17年度实际消费量的2318.5万吨,调增了235.6万吨。
产量增加的幅度比消费量增加的多出150万吨。
这是7月份的数据,由于前期受美国飓风影响,在新的报告里数据应该会有所调整。2017/18年度棉花全球期末库存预计为1961.6万吨,较2016/17年度实际消费量的1959.2万吨调增了2.4万吨。
以上是全球供需的情况。针对全球供需情况,我做了一个小结:全球需求虽增,但供给增加,平衡偏松。基本处于平衡阶段,没有大幅增加或减少。
2、国内:需求仍在,供给充足,年度中期不会出现供给缺口。
从国内供给情况来看,2017/18年度国内棉花消费预计838.2万吨,较2016/17年度实现消费量的816.5万吨调增了21.7万吨。2017/18年度棉花国内产量预计533.4万吨,较2016/17年度国内产量的495.2万吨调增了38.1万吨。
虽然棉花产量的增加大于消费量的增加,但十几万吨的超出量放在国内国内消费量来看并不起眼。2017/18年度棉花国内期末库存预计为856.7万吨,较2016/17年度国内期末库存的1053.8万吨调减了197.1万吨。
国内棉花是产不足需,还是有一定缺口。对于国内情况,我的的小结是:需求仍在,供给充足,年度中期不会出现供给缺口。
在每个年度中,受需求、经济复苏、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会产生一个高点或低点,低点会依次被抬升,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价格逐步被抬升。不仅是棉花行业,其他行业也是一样,但根本还是要看基本面的供给情况。
三、期货市场交易
1、2016/2017年度期货价格发展周期以及期末发展结果
以CF709合约为例,在整个2016/17年度的初期有两次价格的冲高过程,一次是2016年11月11日,还有一次就是2017年3月初刚开始进行储备棉竞拍之际。但是随着国内产量的进一步明确,仓单数量的剧增,价格就再也没有冲击高点的动能了。
截止到9月1日收盘价为15390,持仓量仅有6488手,在本年度内没能消化剩余的仓单。
2、价格的15000元/吨之下与16000元/吨之上
任何行情的价格都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真正决定棉花价格的是供需,当供需明朗后,包括投资者都会冷静。贸易商以期货的盈利来弥补现货的亏损从交易的价格区间来看,价格在15000元/吨之下的时间并不长,远远少于2015/16棉花年度,这说明了价格的低点在被逐步的抬高。
但由于2016/17年度棉花产量还是增加的,且国储棉竞拍稳步推进,使得市场的供给变得充足。所以,价格在期现双重压力下最终还是没能收盘于16000元/吨之上。
3、仓单数量的变化与消化过程
2016/17年度期货仓单量在最高峰时达到了28.3万吨,截止到53480吨没有被市场所消化,仓单压力的后移对远期合约价格产生了压力。
关于如何才能消化巨量的仓单,我在5月17日写过一篇文章《仓单或现货压力如何才能被消化》,并在5月20日参加经济逻辑520峰会时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资料)要想快速、大量的消化仓单或现货,在价格下跌的过程进行才是最佳的方式,而不是在价格达高位区间。
4、交割仓库在新疆地区的增设
我觉得这是一个布局合理且有大局观的操作,使得新疆作为主产棉区具备了注册条件,方便了加工企业和贸易商进行交割业务。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更缩短了新疆棉生成期货仓单的时间周期,对棉花期货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觉得这是一个布局合理且有大局观的操作,使得新疆作为主产棉区具备了注册条件,方便了加工企业和贸易商进行交割业务。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更缩短了新疆棉生成期货仓单的时间周期,对棉花期货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棉花副产品
1、棉籽与短绒价格
2016/17年度,棉籽和短绒的价格走势为高开低走,使得很多参与者遭受了亏损。今年国内棉花的市场预期又是一个丰收年,大多数参与者都对棉副产品的初期价格并不乐观。所以在收购的初、中期都会较为谨慎,这会导致棉副产品价格的暂时不振。
2、市场可能出现的思维偏差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种说法,收购市场产能过剩,抢购浪潮还会再度掀起。如果棉副产品价格的暂时不振,会增加皮棉的生产成本,最终导致棉花价格上涨,以此来化解籽棉收购价格高企的风险。我个人觉得这种思维方式是存在偏差的。
首先,在市场预期今年国内棉花丰产的前提下,如果参与收购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棉副产品的价格不会好于去年,那么他们还会大幅抬高价格去大量抢收籽棉吗?抢收后又该如何化解皮棉的风险呢?
再者,所谓的加工成本只是生产者的个体成本,并非能够得到市场价格的认可。市场价格最终是由流通性充分时的销售价格与期货价格来确认。
结果会是什么呢。一方面,在棉副产品价格低迷的周期内,籽棉的收购价格会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趋于理性。
另一方面,一旦期货价格在收购前期或收购过程中出现了市场认可的价格,那么,高位套保压力将是巨大的,且参与者的交割意愿会十分强烈。
五、纺织
1、行业发展趋势
目前市场上都在说纺织行业盈利不错,订单应接不暇,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根据中国纺织行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的跟踪调查显示,该指数5月份为47.77%,较4月分下跌了1.06%;6月份为46.29%,较5月份下跌了1.46%;7月份为45.34%,较6月份下跌了0.95%。
2、原料和成品库存
3、采购意愿
随着国储棉竞拍价格的下调,竞拍成交率也开始升高,这说明需求虽有,但是价格仍是制约采购量的瓶颈。
4、环保治理
随着国家环保意识的增强,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手段和力度也会随之加强,从而会达到一定的去产能化的目的。
5、人民币升值与进出口业务
从今年的1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开启了一轮较为强劲的反弹,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由最低时的1:6.9,上升到目前的1:6.58。升值的幅度之大,已经影响到了很多行业的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