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晚间,海澜之家发布公告称,其战略投资方拟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受让公司5%股份(“股份转让”),有关股份转让的具体细节将由双方进一步磋商并签署正式股份转让协议确定。此外,公司拟与战略投资方合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虽然海澜之家没有公布具体的战略投资方是谁,但是市场传言将在阿里、京东、腾讯中间产生。
此前,海澜之家和阿里、京东传出不少绯闻。据36氪报道,海澜之家的投资方确认为腾讯。
对此,腾讯公关负责人表示,并不知情。
针对海澜之家是否和腾讯合作相关事宜,记者致电海澜之家,海澜之家方面回应记者称,一切以公告为准。
三选一?
对正在向线下加速跑马圈地的互联网三巨头来说,海澜之家确实是值得争夺和拉拢的合作伙伴。不论是阿里、京东或是腾讯入股,正处转型之中的海澜之家未来似乎前景明朗。
海澜之家和阿里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2017年8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到访海澜集团,参观了海澜之家电商、海澜之家智能仓储、海澜总部自主品牌专门店以及海澜马文化博物馆。马云在参观完之后,也对海澜之家电商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海澜之家电商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今后在“互联网+”时代能够与海澜之家电商实现更多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共赢。
仅仅半月之后,2017年8月30日,海澜之家与天猫正式签署新零售战略合作,海澜之家旗下5000家线下门店将全面升级为新零售“智慧门店”。双方也在新品首发、品牌建设、渠道管理、产品创新、大数据赋能、消费者运营、线上线下全渠道融合等围绕新零售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如果此次是阿里受让海澜之家5%股份,看起来也合情合理,毕竟双方之前已有很好的合作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一段时间,京东和海澜之家之间关系走得比较近。
近日,海澜之家入驻了京东商城,而且刘强东还亲自为海澜之家背书,刘强东在1月17日发布微头条称:“2018中国男人两大标配:上京东、买海澜;做男人、很简单!我为海澜之家代言!”并穿上海澜之家配图三张,为京东联合海澜之家举行超级品牌日的活动预热。
有观点认为,京东本身以男性用户为主,这也是海澜之家目标用户群的定位,这种高度的一致性会让双方更有合作的深度和意义。对京东而言,和海澜之家合作也增加了用以抗衡阿里的砝码。
不过,此次外界盛传海澜之家的投资方却是腾讯,难道马化腾插手了?要横刀夺爱?
近期腾讯频频出手线下零售资源,拥有丰富线下资源的海澜之家似乎符合腾讯的胃口。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首先,腾讯拥有巨大的流量优势,可以帮助海澜之家导流;其次,腾讯有强大的“朋友圈”,在各个领域都布局口碑也不错,日后也便于内部资源的交换和利用;另外,腾讯在媒体资源、宣传等方面都能为海澜之家提供较大的帮助。而这些是阿里所不能为海澜之家提供的。
张毅指出,海澜之家若出让股份给腾讯,也是基于资本升值方面的考虑,“腾讯如果入股海澜之家,将对海澜之家的股价提高有不小的拉动作用”。
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则称,双方是一种相互借力的关系,海澜之家一直要打通线上渠道,通过腾讯其可以获取大的消费流量,因为目前海澜之家要实现线上线下商品通、会员通和服务通全渠道战略,这需要与具有大数据功能和消费导流功能的互联网企业合作。
由此来看,海澜之家最终无论是和京东,还是与京东背后最大的股东腾讯走在一起都不足为奇。
变革之路
海澜之家2017年三季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24.78亿元,同比增长3.4%;净利润25.13亿元,同比增长4.07%。与此同时,海澜之家实体门店依旧快速扩张,截至2017年三季度,旗下门店数量达5608家,其中,新开771家,关店406家。
业内人士表示,海澜之家急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着品牌老龄化的问题。而海澜之家选择出让股份也与其正在进行的变革密切相关。
2017年2月8日,海澜之家创始人周建平的儿子,29岁的周立宸出任海澜集团总裁。周立宸出任总裁后,一方面,着手把海澜之家从“职场中年人”形象转变为“兼具时尚化与年轻化”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在企业经营上更偏重于互联网化,开始和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合作。
分析师介绍,海澜之家觉得自身品牌太老龄化,客群年龄过去也比较偏大,而如今海澜之家也想做品牌低龄化,在营销、产品设计上也做了一些年轻化的设置。
基于此,海澜之家赞助了《奔跑吧兄弟》、《最强大脑》、《火星情报局2》等热门综艺节目,并将代言人由原来的杜淳、李晨等人换成了更年轻化一点的林更新。
另外,海澜之家目前正在进行品类的扩张。比如去年8月14日,海澜之家亿元入股有“中国ZARA”之称的本土女装品牌UR,进入快时尚领域。去年10月10日,海澜之家又以6.6亿元入股英氏卖起童装,涉足婴幼儿这一全新的消费市场。之后,它还进军家居市场,开设Heilan Home优选生活馆线下门店,海澜优选生活馆天猫旗舰店,对标无印良品。
这种多元化的布局,能拓展海澜之家的消费群体,并拓展海澜之家的盈利点。不过海澜之家需要考虑的是,其当前的资源、渠道结构、设计团队等能不能支撑起其业务的多元化。
传统的多元化扩张,如果两个品类的关联性不是很强的话,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效,因为不同的业务之间有边界,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前的那套营销、设计及人员管理的方法不一定适合扩张的新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