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省级地方两会陆续画上句号。《中国纺织报》记者通过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振兴实业、“一带一路”、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关键词频频出现,为纺织业的转型升级设立了目标。
事实上,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制造业升级成绩显著
浙江省
深入实施“10+1”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和小微企业园区建设,启动实施绍兴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试点。柯桥地区大力振兴实业,2017年,工业增加值增长7.6%,引进重大项目28个、总投资超660亿元。整治提升工业小区131个、关停退出10个,淘汰落后印染产能7.6亿米、落后化纤产能1.3万吨、落后织造产能1亿米。印染集聚区三期17个项目加快建设,全国首个绿色印染团体标准完成制定。2018年,柯桥将继续重抓产业提升,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时尚创意谷”,推进设计“梦工厂”、制造“云工厂”、瓦栏设计园等建设,加快创意人才和时尚品牌集聚,力争时尚创意营业收入增长16%以上。推进省级跨境电商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建成跨境电商园区,新增跨境电商企业150家以上。持续改造老市场区,提升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花样版权盗版。
广东省
为做强服装服饰产业,广东虎门启动创意时尚公社、互利服装供应链等产业创新平台。以纯集团总部顺利竣工、巴基斯坦服装龙头企业在虎门设立产品研发中心,虎门会展中心全年举办服装等大型专业展览,吸引超过50万人次入场。
山东省
发挥实体经济大省优势,开拓制造强省新途径。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努力打造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安全环保节能的山东现代工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扶持和优先发展以纺织服装产业、民族手工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持续实施“短平快”项目,推进纺织服装业向印染、服装等终端产业倾斜,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发挥带动就业、促进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的作用。
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
广东东莞以产品质量为突破口推动“质量东莞”、“品牌东莞”建设。大力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和消费品“三同”工程,开展区域品牌打造行动,推动智能终端、毛织等创建质量安全示范区。抓好商标品牌培育、提升、保护和服务4大工程,加强“东莞制造·知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动企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力军。全面落实省市“实体经济十条”,统筹用好30亿元扶持企业专项资金。在去年减负新高的基础上,力争年内再为实体经济减负190亿元以上。
浙江省
浙江柯桥重抓产业提升,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印染产业转型升级两大省级试点。关停退出区印染企业,全面完成印染企业集聚,高标准建设蓝印时尚小镇,致力打造全国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配套建设,加强金融服务,加大科技攻关,严格环保标准,服务一批印染企业成为行业标杆。用好省级振兴实体经济专项资金,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培育行业“隐形冠军”、“单打冠军”20家以上。推动纺织业向高端、时尚、私人定制方向发展,高端纺织占纺织产业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加快落实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大数据+”,力争“机器换人”、“企业上云”等省级技改投入增长15%。实施“标准化+”提升工程,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浙江制造”标准制定和产品认证,打造一批自主品牌、特色品牌。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江苏省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扎实推进。南京江北新区、中韩(盐城)产业园、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开发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步伐加快。认真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加强区域和省际合作。
广东省
广东东莞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为支撑,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全国率先实行”以企业为单元“的加工贸易监管模式等改革,形成了两批25项具有良好示范效应的改革做法。口岸“三互”大通关实现全覆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扎实推进。“东莞制造+电子商务”深度融合。
粤港跨境直通快线正式开通,实现粤港无缝清关,货物全程无障碍快速直达香港机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通俄罗斯进口班列,启动中欧双向班列,东莞始发国际班列货物贸易额增长42.1%。对“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出口约1200亿元,增长10%。与美国威尔逊郡、利百伦市和剑桥市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
黑龙江省
推动形成以对俄合作为重点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落实“打造一个窗口、建设四个区”的发展定位,提高哈欧、哈俄班列和哈绥俄亚陆海联运的市场化运行水平。支持哈尔滨开通北美货运航线。用好中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促进对俄工业与技术合作。
构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
江苏省
江苏省实施“互联网+制造业”专项行动。建立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创建一批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领军企业,提高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
制定实施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促进计划,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积极推进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促进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技术、高成长性企业集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监管,打响“江苏制造”品牌。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绿色低碳改造,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催生新动能。
★广东省
广东东莞积极构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加快推进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培育300个以上改造应用项目,建设2~3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企业智能升级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强化智能制造要素支撑,筹建国家智能制造装备监督检验中心,实施万名智能制造人才提升工程,力争3年内撬动融资支持100亿元以上。发展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认定15~20个市首台(套)重点技术装备产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强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等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带动经济发展
山东省
创新驱动增强动能转换动力,推进塑造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在人工智能、石墨烯、碳纤维等领域加强前瞻性技术布局。在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实施力度,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
上海市
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制造、石墨烯等6个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启动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特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创新、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参与科创中心建设等一批重大政策。启动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着力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成果、创新项目同产业和现实生产力对接,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坚持标准引领,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大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培育力度,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商标品牌。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更多新动能。
环保治理力度继续加大
浙江省
浙江省提出,要制定实施工业废气清洁排放标准,启动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专项行动,完成100个化工等重点行业废气清洁排放技术改造项目。制定实施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标准,启动100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柯桥区提出,要认真落实《绍兴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大“五气合治”,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80%。规范处置印染污泥68.9万吨,全部20家企业危险废物存量清零。全力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33批、242件转办信访件按要求办结。加强涉氮企业源头管控,启动工业废水终端脱氮工程建设,实现出水总氮应急达标排放。
江苏省
江苏省提出,全面实施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深化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坚决依法依规整治和关停环保、能耗、安全不达标的企业。
福建省
福建省要持续实施“清新水域”工程。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和小流域综合整治。推动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工业源污染防治和移动源排放控制,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积极应对臭氧污染天气。持续实施“清洁土壤”工程。加强垃圾分类处置,加强固体废物进口管理。
广东省
广东省要全面启动省级环保督察,有效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18项强化措施,完成国家大气10条终期考核目标。落实资源税改革,全面开征环境保护税。
山东省
山东省继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主动做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加快散煤污染治理。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健全完善河长制、湖长制,推进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净土行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