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春风暖,沃野农耕忙。迎着改革的东风,兵团职工在天山南北播撒着希望的种子。
连队的1.6万亩土地,1.3万亩种了棉花;连队一线职工114人,108人与师属农业公司签订了棉花种植订单;连队销售种子、化肥等的农资产品店铺不少,但大多数职工却选择在师属农业公司购买农资……取消“五统一”后,种地用谁的农资、产品卖给谁等问题都由职工自己做主,在六师一○三团三连,“五统一”已然变为“新统一”,大部分职工选择了与六师国企准噶尔农发集团携手闯市场。
为何取消“五统一”后又形成了“新统一”?政企分离后,离开政府“怀抱”的国企如何闯市场?面对未知的市场风险,职工为何敢放心大胆搞生产?六师五家渠市用深入推进改革的实践一一作答。
离开“怀抱”闯市场,出路何在?
为实现政企分开,六师五家渠市以产权改革为切入点,出台一系列举措,让企业放开手脚闯市场。企业放开手脚的同时也意味着离开了政府的“怀抱”,面对严峻市场考验,企业如何站稳脚跟?
“对内加强管理,激发内生动力,对外强化产品质量和服务,重塑国企形象。”新疆准噶尔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仁勇说。
2017年8月,六师整合2家师属涉农企业和15个团场的涉农经营性资产,打造集产供销一体化、农工贸有机融合的新型农业产业集团;整合师内棉花加工、农资、种业、林业、果蔬园艺业、牧业、农机装备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水利水务等十大板块,以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动国企改革发展。
由农发集团先支付植棉职工一部分定金;棉花收获后实行“价补分离”,农发集团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收购,国家目标补贴由农场直接发放给职工;农发集团通过与农行、国民村镇、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协商,将团场职工小额贷款年利率从9%降至5.8725%,为职工减少贷款利息支出……今年以来,农发集团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农户”的模式,与六师所属的9个植棉团场的职工签订没有任何“捆绑”的种植订单,截至目前,共与18420名职工、2720名非职工签订棉花种植订单,订单种植面积达105万亩,共支付定金2.68亿元。
“改革后,清爽的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让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和职工这个土地主人实现了良性互动。”李仁勇说。
农资销量不减反增,“秘诀”何在?
李仁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农发集团不仅在订单农业上高歌猛进,在农资产品市场的抢夺战中也连战连胜。
截至目前,该集团所属子公司准噶尔农资公司销售金额达7188.7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3.8%。
“五统一”全面取消后,团场农资产品市场全面开放,种地用谁的农资由职工自己选择。在此背景下,农发集团的农资销售额为何不减反增?曾饱受师属农资企业“强卖”之苦的职工为何还会选择购买农发集团的农资?
“顺应市场规律,让利惠及职工;提升服务品质,贴心服务职工;创新销售方式,诚信引导职工。”李仁勇道出其中“秘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准噶尔农资公司充分发挥国有物资采购大平台以及品牌优势,集团式采购以规模数量优势降低单价,减少企业成本;加强淡季储备,在去年冬天农资价格较低时储备各类化肥2.12万吨,农药308吨;研究农资市场行情,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增强市场竞争力;用心服务职工,农资公司机关、销售点人员下至各团场连队,做好多种形式的营销工作,积极送货到团场、连队,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多措并举之下,准噶尔农资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我家的农资就是在准噶尔农资公司买的,他们的价格与市场价持平甚至略低,质量更有保障,服务做得更好,直接把农资送到了连队,这样的国企让人信任。”六师一○三团三连职工包维珍的话印证了李仁勇的说法。
放心大胆搞生产,底气何在?
夕阳西下,站在地边,望着播种机将自家棉田的最后一块空地播上种子,六师一○三团三连职工习东风脸上露出了笑容,眼中满是希冀。
“团场改革后,我分到了50亩身份地,又从连队其他职工手中流转来150亩土地,都种上了棉花,风调雨顺的话,这200亩土地今年能挣20万元。”习东风说。
“200亩地都种棉花,万一市场行情不好,不怕赔钱吗?”记者问道。
“不怕,我与师里的农发集团签订了合同,即使市场行情不好,也能保本。”习东风说。
习东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与农发集团签订的合同中,棉花保底价是5.8元每公斤,国家棉花目标价格补贴约为1.2元,每公斤棉花至少可以卖7元,按照近几年的产量,每亩地平均产棉360公斤,每亩棉田至少可收入2520元,而每亩棉田的种植成本约为1600元,每亩棉田纯利润可达近1000元。
“今年棉花还没开播,我就拿到了农发集团每亩地300元的预付款,200元交了水费,剩下100元买了农业保险和农资,因为资金不足,我还贷了10万元贷款,拿着与农发集团的订单合同去办贷款,利率比以前低很多,能省将近4000元的利息。改革让我们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也让我们有了底气,能放心大胆搞生产。”习东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