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短短一周增仓50万手,主力合约提前从09跨越到01合约,显然主力多头图谋已久,目标远大,希望直接引爆类似10-11年度的跨年度大牛市,从而复制当年浓汤野人的传奇。能不能成功我不知道,但如今棉纺业和当年有很大不同之处。
08年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棉花大减产。随后的4万亿,导致国内各行业需求大增。纺纱是暴利,特别是在2010年3-8月之间,棉花长时间维持在16500-18000之间高位时,需求丝毫不见减弱,而相反,国内外资本市场并不特别看好棉花的后市,毕竟金融危机的创伤尚未平复,预估下年度全球棉花又是丰产,棉价又在历史高位。期间国内厂商在7月中旬纽约期货75美分左右大量预定外棉,当时的有利条件是配额价值没有被充分发现,国内厂商可以直接以人民币向国有贸易企业预定外棉。
面对市场旺盛的需求,相关部门当时决定在2010年 8月10日-10月20日期间,抛60万吨+40万吨棉花,国储尽空。竞拍时由于需求好,不管棉花价格多高,纱厂的后道照单接受,布厂大量预付款,不怕价高,只怕没货。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出现了,十一期间国内期货休假,储备棉轮出继续,期间竞拍成交价远远超出了期货假期前的闭市价。这种情况导致了,当时的有些轧花厂直接买进毕竟比现货还便宜的期货,反正要收棉花的,期货比现货便宜当然选择在期货上买,更省心省力。印象中,期货相当一段时间内是零仓单的。由此开始,在新棉加工季产业内外各路资金疯狂的进入棉花市场,引发了棉农惜售,轧花厂惜售。狂热的激情也引发了第二波采购外棉,结果火上浇油,中美棉花期货同时出现了逼仓行情。
按照传统周期,棉花7、8年一轮大行情。所以各路人马早就虎视眈眈盯着棉花市场。
但是我觉得现如今和当年情形有很大不同程度。
1.宏观面不同,都是宏观刺激政策的尾部,但是当年资金进入实体,在行业内表现出需求旺盛,利润超好;现在资金不进实体,只是盯着 流动性好的大宗商品。市场上杠杆工具充足。
2.当年是主要是需求大增引发棉花牛市,产业链各企业有利润,有资金,各个环节传导顺畅,不惧高价;现在,经过2012-14 三年配额导致棉花价格双轨制定向打击后,棉纺企业分化严重,内地中小企业普遍经营状况不佳,接受高价棉能力有限,政策眷顾的大企业产业升级后状况要好很多。数据统计连续三年需求增加,一方面是新疆财政刺激的引发的产能扩张,另一方面个人认为是实际是产区西移,产业链库存重建引发的统计误差。
3.竞争环境不同,当年中国棉纺业如日中天,全球范围内没有对手,即使价高,国外也没有充足的产能替代;现如今,经过自残式的三年棉花敞开收储,国外产能早就扩张,全球棉纺产能过剩。因此国内棉纺业承受内外棉价差有限。从@中国棉花信息网 的产业PMI数据统计可以清晰的看到,新棉收购期,内外棉价差扩大,滞后两个月左右,就表现出景气度明显下降,经过国储平抑内外棉价差后,景气度明显上升。
4.棉花供给能力不同,当年是国储真的空了,商业库存空了;现如今国储尚有充足的棉花(本轮抛储前 棉花信息网的理论数据是528万吨),工商业库存充足,同时由于投机资金介入棉花很早很深,期货市场给出的价格高于纺企承受能力,仓单数量历史最高位。
5.市场氛围不同。当年基本供需主导价格,投机因素引发的产业扰动几可忽略。现在经过连年货币超发,全民投机意思浓厚,场外资金实力强大,如果能凝聚共识,可以较长时间左右价格变动。
市场风云变化,任何个人的认识都只能是盲人摸象看到市场一角。在我看来,资金的突然深度介入,网红人物的到处串场,凝聚资本市场共识,是资本有意从产业外部资金引导一轮跨年度大牛市。也不敢说没有成功的可能。有利的条件也很多,1.国储渐空,从制度安排看,下年度通过国储棉轮出平抑内外棉价差没有可能。进口棉花配额政策未定,纺企会在本年度末新旧交替之际有恐慌心理。2.利用期货等资本工具精准扶贫是当下的政治正确。3,相对于国内房价等资产泡沫,对于棉农而言,由于生产率低下,棉价确实太低,一旦有合适的氛围非常容易引发棉农、轧花厂,各路资金囤积棉花。至于什么减产等因素嘘头不值一提,同时我也认为产业外资本也是信心不足的,真要要看好跨年度棉花牛市,内外棉必然联动,那么应该去抢更便宜的外棉,国储棉,而不是做多流动性最好价格最高更容易脱身的期货。
风起于青萍之末,本棉花年度末尚有三个月左右,市场已暗涌汹涌。大家都可以看到,下棉花年度作为制度安排,通过储备棉浮动定价平抑内外棉价差的机制失效。投机资金已经通过拉升下年度棉花期货价格,牵引纺企,套利商抢购国储棉。我们明白,国内棉花高成本和纺企承受内外棉价差的能力愈发减弱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作为纺企,原料端是国家管制市场双重调控,产品端是全球市场竞争。因此相关部门有义务也有必要提前向纺企做出说明,以利于纺企提前应对。如果今后,继续沿用三年敞开时期的配额申报制,通过配额数量来调控市场,相信相当一部分没有配额的纺企会做出离开棉纺市场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