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说起博洋这个品牌几乎无人不知,但是提及其掌门人戎巨川,估计知道的并不多。
戎巨川很低调,网上鲜有他的个人报道。
采访那天,他身着淡蓝色短袖衫和浅灰色裤子,穿着一双黑色布鞋,出现在博洋的创研基地“创客157”。
“其实我很怕采访,有十多年没有这么面对面接受采访了。”
他笑容可掬地同记者握手,缓缓地说。
从国企诞生、改制,发展至今,博洋刚好历经一个甲子。
“在60周年之际,连续两晚我都没睡好,一直在思考:企业能做到60年的很少,能做到百年的更少。博洋的特点不多,资源也有限,能‘混’到今天,靠的到底是什么?”
“想透了以后,也许能够指导我们未来的40年,让博洋成为百年企业,然后再迈向两百年、三百年,有没有可能?”
他认为是有可能的,但是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东西去支撑,那就是“企业的基因”:
“是那种建立在烈火真金的锤炼之上的企业基因,坚持本心,不断优化、成长。“
艰苦创业是博洋发展的第一个基因。
博洋的前身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宁波手帕厂(后改名为宁波永丰布厂)。
1958年,中国开始“大跃进”运动。那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为了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政府鼓励大家去自救、自助、自己创业。
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永丰布厂蹒跚起步。大家把家中的碎布、棉纱等拿来创业,缝制各种手帕、抹布等。
戎巨川至今仍清晰记得第一次到永丰布厂报到的情景。
1982年,他从浙江纺织服装技术学院(浙江省纺织工业学校的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永丰布厂。
当他满怀憧憬地走进永丰布厂,眼前的景象令他瞠目结舌,“这哪是工厂,更像是恐怖片中的场景。”
那天是2月1日,下过的雪还未融化,天气特别寒冷。当他七拐八弯找到永丰布厂的时候天已经漆黑了。
春节刚过,工人还没有上班,又遇上停电。门口写着宁波永丰布厂的牌子,勉强能看清字,一个类似刷卡的机器沾满了污渍,门卫室有两个人点着蜡烛在值班。工厂内的房子破败不堪,很多窗户没有玻璃,就像一只只黑洞洞的眼睛盯着人,“真的让我不寒而栗。”
其实,戎巨川当时所看到的工厂已经是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后的模样了——宁波永丰布厂是由棉纺厂、麻纺厂、石棉厂和针织厂等多个厂逐渐兼并改造出来的。
“我一直在想,当时究竟是什么基因使我们生存下来,发展起来?”
“正因为出生在艰苦的环境中,永丰布厂的求生欲望特别强,这正是我们一脉相承的基因——艰苦创业,一直推动着我们前60年的发展。”戎巨川说道。
博洋的第二个基因,就是尊重知识和人才。
工厂虽然破败,但是这个厂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传统始终如一。“这也是博洋如今一以贯之的另一大基因。”戎巨川说。
当时,戎巨川是厂里唯一的大学生,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大学生”,以致于当时有同学去工厂找他,没有人知道戎巨川是谁,只知道有一个大学生。
戎巨川被分到设备科实习,10个月后,由于工作能力突出,被安排到织布车间当副主任,之后陆续担任车间主任和副厂长。
1986年,工厂濒临倒闭,24岁的戎巨川临危受命,被推选为厂长。
戎巨川似乎总是快人一步。
上任之初,他便大胆地与上海一家大公司搞联营,并大刀阔斧进行技术改造,使企业起死回生。
1989年,因国际市场变化,企业产品大量积压。戎巨川果断选择开发新产品——开司米童装面料,当年企业就创利100万元。
后来不少企业纷纷效仿,市场一落千丈。此时,戎巨川又在酝酿新的大动作。
“当时,我们的工人其实挺难管理的,因为是大锅饭,做多做少他们拿到的钱是定额的,积极性并不高。”戎巨川说,他就想了个办法,把工人们的工资和工作量挂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这在当时还是比较“前卫”的做法。工人们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以前一下班工人们就争先恐后地回家了,变革以后,工人们宁愿多加班。”
这样做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1990年,永丰布厂的销售额突破了1000万元。
彼时还有一件事困扰着戎巨川。
当时销售渠道并不掌握在工厂,而是在“外销员”手里,这样一方面造成工厂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让工厂很被动,订单往往要滞后至少一个季度。
自那时起,品牌意识便进入了戎巨川的脑海里。
识变能变,成为博洋的第三个基因。
“我知道必须要另辟蹊径了,走品牌发展道路的大方向是没错的,但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解决不了眼前的困境。做渠道也是需要资金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市场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戎巨川想到了以股份合作制改革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经过和纺织局领导的探讨,同意改革。
戎巨川用借来的50万元率先参股,并且发动工人们参股。很多工人不无担心,怕参股了以后,退休后钱就打水漂了,“当时,对于企业的前景我自己也不是很明朗,心里没底,所以也不敢打包票。”
最终员工还是相信市场,相信戎巨川。
经过四五次正式合股,还是有超过90%的人参了股,筹集到近400万元资金。
“其实这也是博洋的基因,面对市场变化,承担风险的能力很强。要知道当时和我们同类型的厂很多,稳健起见,很多都还没迈出这一步。而我们老员工尽最大的努力在理解我们的行为。”
1993年,戎巨川一边着手征集企业新的名字,一边布局家纺市场。
1994年,“博洋”商标注册成功,取意“博世纪梦,扬民族魂”。自此,博洋全面进军家纺内销市场,在国内开创了“家纺”先河,树立了家纺第一品牌,“中国人的家纺从博洋开始”的美誉由此而来。
不过,随着家纺江湖入局者接踵而至,市场硝烟弥漫,价格战也随之爆发。但“当局者”戎巨川却异常清醒地意识到,“塑造品牌的良机到了。”
“他们都降价,我就提价,反其道而行之。当然,这里还是要强调提价的核心是提升价值”。
底气来自哪里?看似博眼球,其实对未来的判断要清晰,没有利润就没有能力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等于饮鸩止渴。最关键的是要有创新,要有持续不断的研发能力及投入。
“如此会失去部分不属于你的客户,但是留下来的都是粘性极高的忠诚客户。”
当大家在家纺领域鏖战正酣时,戎巨川又注册了“唐狮”品牌,同时开拓休闲服饰领域,品牌孵化的理念逐渐清晰。
但市场是残酷的。进入21世纪后,市场竞争加剧,博洋家纺逐渐出现了品牌地位下滑,市场份额降低的情况。
怎么办?2009年,博洋家纺率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对于电子商务的苦心经营,无疑是最重要的举措。凭借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渠道的成功经营,博洋家纺无论从销售额、品牌知名度,还是在消费者的覆盖面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7年,博洋电商零售额达到35亿,比2016年增长了78%。尤其是女装,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情况下,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新锐品牌德玛纳女装2017年贡献了近4亿的销售,位列唯品会女装系列销售第三。
“电商能够为我们打开新篇章,也是由艰苦奋斗、不断改良基因所决定的。”戎巨川强调说。
《兵经》曰:“兵有先天,有先机,有先手,有先声……先为最,能用先者,能运全经矣。”
“抢占先机才能先人一步站上制高点,赢的几率就会大一些,而步人后尘容易东施效颦,这也是博洋的基因。”戎巨川说,越是喧嚣越是不能让别人的观点淹没了你内心的声音,影响了你的判断。
艰苦创业、尊重人才和知识、识变能变的基因,最终汇聚成了博洋现今的创新机制。
很多年前,博洋旗下就有15个独立品牌在运营,而博洋家纺和唐狮服饰是全国500强品牌,当时年销售额均超过10亿元,另外还有五个品牌销售过亿。戎巨川应该很忙。
但是他却说自己是公司里最“闲”的那一个。
“从周五回家到周一上班这段时间,80%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公司电话的。我出差也很少,上班时间,大家在办公室基本能找到我。但你若采访我们的品牌经理,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是因为充分放权的缘故吗?”记者问道。
“我手中就没有权力,何来放权?”戎巨川云淡风轻地说。
戎巨川的“闲”,来自于博洋的文化基因:和亲一致,创新进取。博洋追求平和,淡化等级,也不强调个人英雄主义。
创业初期每一个业务员都被视作一家独立的外贸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创牌后,每个设计人员都被视作一家模拟公司,自负盈亏,设计员的收入与设计产品的销售业绩挂钩。
最近几年,更是推动小公司化的改革,每个业务单元小组就是一家充分权限、直面市场的公司。
在这样的机制下,团队每个成员充满活力和斗志,通过市场来磨砺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们大概有9个品牌团队,销售过亿,利润过千万。特别是去年,我们品牌的亏损比例已经非常低了。”
戎巨川说,三年前他们不少孵化的品牌以亏损为主,主要靠主打品牌在盈利,中小品牌都在亏损,而现在整个品牌阵营以盈利为主。
戎巨川的“闲”也来自于他的自律。以彼之快乐,成我之价值。
很多企业都在强调以人为本,在戎巨川看来,以人为本的本质是把人的潜能发挥出来,而创业是最能发挥人的潜能的。
博洋有个品牌,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相关负责人是没有股份的,一年时间创造的利润不到1000万元。
这个负责人2016年取得正式股份后,3个月挣了900多万元,2017年挣了2000多万元,两年多时间,他挣了4000多万元,“这在博洋是个奇迹,这样的人值不值得奖励?一定得奖!要大奖!”
为此,戎巨川不断搭建平台,让创业者 “长袖善舞”。
他说:“主角是20多岁的年轻人,经营者是30到40岁之间,像我这样50多岁的,就只要在资本舞台上唱好戏,所以,我现在很多时间除了花在思考问题上,还会花在投资上。”
“闲人不闲”正如庄子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戎巨川的“闲”还来自于他的思考。“我尤其喜欢在散步的时候思考问题,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思考问题会更加专注。”
“今年以来,我还一直在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发展有没有局限?我们的基因有没有更值得改良的地方?发现还真的有。一个是精细化管理,超级有问题,但也超级有空间;一个是做抉择的勇气,错过了一些关键的发展机会。”戎巨川坦言。
今后的路怎么走?戎巨川认为,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要继续保持,当下要拼命地强化企业的财务观念和信息观念,走向更高的高点;更要继续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去年成立了组织与人才发展办公室和战略研究院,就是为了强化引才和战略规划能力;识变能变也将贯穿博洋成长始终,积极地探索品类开发,探索空间产业,探索平台经济。”
博洋曾经只是一只小蚂蚁,现在可以说得上是一只小象,未来呢?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证明,“博洋基因”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员工积极的战斗意愿,“但是,要做大做强,做超过100年的企业,还需要不断锻造博洋基因。”戎巨川斩钉截铁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