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结2018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19年经济工作。
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宏观政策的重心是稳定总需求;财政是减税降费和扩大地方专项债券规模;货币政策不再提中性,而是松紧适度。”12月21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称。
同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以前的“保持中性”相比,本次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有一定变化,未来货币政策应该是相对宽松的状态,同时结构性特征会比较明显。
同时会议要求,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方面,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到坚定、可控、有序、适度。
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会议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解决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对比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相关表述。首先,对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从“要保持中性”改为“要松紧适度”。其次,不再提“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而提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第三,强调要“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去年的提法是“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可见,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发生了一些改变。“货币政策基调从中性调整为松紧适度,意味着未来仍将继续采取降准置换MLF或者TMLF这样的方式继续向市场投入流动性,M2增速可能相比今年略有回升,社融增速也将在去杠杆转为稳杠杆,表内信贷增速回升的背景下有所提高。”唐建伟称。
曾刚称,目前整体的宏观杠杆率已经企稳甚至略有下降,总量控制上没有必要那么紧,虽然美联储加息会对内部宽松形成一定制约,不过在内外均衡的平衡下,内部均衡优先,所以总体来讲,未来流动性投放应该会保持相对充裕的状态。
不过,流动性充裕并不意味着信用扩张一定实现。今年下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保持了流动性合理充裕,不过实体融资仍旧紧张,尤其是民企、小微信用收缩较为明显,资金堆积在银行间一度导致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出现倒挂。
为此,金融委8月召开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此后相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目前来看,取得了一定政策效果,不过仍有待进一步疏通。本次会议提出“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意味着这项工作明年会持续推进。
“现在货币政策的传导存在一定阻碍,主要是结构性问题,这意味着未来货币政策在总量合理充裕的情况下,结构性特征可能会越来越明显,比如近期的TMLF,之前的定向降准等。”曾刚称。
他认为,结构性政策能否起到显著效果是M2和社融增速能否回升的关键,如果政策能够达到预期效果,那么M2、社融增速可以得到一定改善。
坚持结构性去杠杆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三大攻坚战初战告捷,明年要针对突出问题,打好重点战役。在继续推进防风险方面,会议要求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基本思路,同时指出了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两大风险点。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称,结构性去杠杆与稳杠杆两个概念并不冲突。去年以来,去杠杆力度较大,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影响。之后提出稳杠杆,这是一个总量层面的概念,也就是稳住总杠杆水平不能攀升。而结构性去杠杆强调的是根据不同领域情况进行差异化施策,比如杠杆还较高的要继续去杠杆,与补短板相关的领域可能就不适合继续去杠杆,反而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方面,刘学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二是外汇市场,外部压力较大;三是在去杠杆力度较大的情况下,银行表外萎缩较快。
“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角度看,应该要防止金融市场出现明显的异常波动,为此,在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的总基调上,未来去杠杆和强监管可能还会延续,不过力度不会像今年上半年那么大,而是注重结构性调节。”刘学智称。
光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徐高认为,通过强监管,金融体系复杂程度明显下降,不当套利行为得到明显遏制,现在的主要矛盾是实体经济融资持续萎缩,这种状况会反过来影响金融市场,因为企业经营状况不好,金融机构的坏账风险会上升。“现在的核心是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化解实体企业面临的经营困难。目前的一些政策,如纾困民企、化解股票质押风险都符合这个方向。”徐高称。
地方债务风险方面,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较大幅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徐高认为,通过正规的财政融资来给地方政府基建项目提供资金,这是正确方向。“因为这些投资项目无论是短期稳增长,还是长期提升竞争力都是必要的,但地方政府非正规融资又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通过专项债的方式来支持基建,既能支持经济增长,又能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该说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