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作为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在中国是一个敏感而重要的话题。
国家针对棉花出台了很多特殊的政策, 比如棉花进口配额制度、针对棉农的目标价位补贴政策、农发行贷款以及早几年实施的收储政策,主要目的就是对国内棉花产业实行保护。
这些政策之所以能得到实施,是因为要更多的考虑棉农以及棉花加工产业的利益,考虑到加强中国棉花产业地位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像新疆这样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利益。
需要强调的是,出台这些政策的背景是中国的棉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缺乏明显的优势。必须靠补贴与配额来实行保护。
与美国相比,我们在生产技术、管理体制、品质 控制、品牌运作、流通营销等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事实上,美国棉花产业目前仍然享受着较为健全成熟的补贴政策。
与印度相比,我们在成本方面明显缺乏竞争力。而近年来印度农业部同样也采用MSP(最低支撑价格)来保护本国棉花产业。
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我们国家一直把棉花看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质。
但是,对棉花进口用配额的办法进行限制,对于下游的纺织工业来说,是有一定程度利益伤害的,主要的问题是提高了企业采购成本,限制了企业的选择机会,降低了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还使得国际上的竞争对手 能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016年以来,我们国家发放的进口配额基本维持在89万吨,仅占国内棉花总用量的10%左右。意味着大量国际市场的棉花被挡在了国门之外。
与此同时,由于存在明显的价格差,2012-2017年我国年均棉纱进口数量超过了200万吨!
因此,要求放开棉花市场,一直是下游纺织产业的强烈呼声,这个呼声也逐渐成为包括 棉花产业在内的共识。棉花市场逐步走向开放,应该是大势所趋!
棉花市场逐步走向开放 应该是大势所趋
中国尤其是新疆的棉花产业在这些年的保护和扶持下,有了非常大的进步,竞争力加强。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长期实施过度保护,未必是促进发展的最好办法。前些年的收储政策,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棉花品质退化,就是一个反面的例证!适度竞争才能推动进步!
中国纺织产业对于高价棉花的承受能力下降。一方面是国内产能快速增长,竞争激烈。一方面国际同行发展加快 ,进口棉纱数量迅速增加,冲击国内市场。棉花市场再不加快开放,对国内纺织产业的伤害将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化纤产业的快速发展,棉花在纤维原料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已经完全不具有过去的那种重要战略地位了。
开放国门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尤其是这一轮中美贸易争端,将进一步促进棉花产业走向市场化。
我们将面临一个更加开放和充分竞争的棉花市场。中国的纺纱企业将很快与那些国外的同行一样,可以自由地选购来自全世界范围的棉花原料。
巨变即将来临,作为下游的纺纱产业,应当提前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