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国际棉商、大中型贸易商纷纷反映国内棉纺织厂、中间商合同违约、毁约情况愈演愈烈(有的外棉抵港数日买方仍不接货、提货),不仅包括2018/19年度美棉,还包括澳棉、巴西棉、西非棉、印度棉等。
中国棉花协会表示,8月中旬以来相继接到一些国际棉业组织来电来函,反映国际棉花贸易纠纷增加,包括装运的延迟、合同条款修改以及不断上升的仲裁申请等。青岛、张家港等地棉企表示,港口保税棉库存持续上升、库容紧张,一方面是由于国产棉、进口棉清关后价格“倒挂”(滑准关税下);另一方面则是因采购方违约(合同双方协商不顺利,卖方不肯修改合同价格或回购),不肯履约提货,棉花只能入保税库。
为什么近一个多月中国企业频繁违约、毁约呢?笔者调查、归纳如下几点:
一是自4月份以来,ICE主力合约从77.75美分跌至56.59美分(创近10年新低),跌幅达到27.22%,不仅4月份前签约进口还是4-9月份“上车”的采购商普遍亏的一塌糊涂,履约积极性大幅下降;
二是部分产地的棉花实际“大货”与采购合同、商检结果存在比较大的误差,与我国纺织企业的实际需要不匹配,出口商、贸易商试图通过补差价甚至蒙混过关的解决办法很难被买方接受。如近两、三个月抵港的SLM级、1-1/16"或1-3/32"等长度、低强力的巴西棉、西非棉及印度棉等明显增多,“高价、低质”的现象比较突出(滑准税下);
三是因中美贸易谈判很难获得进展,因此2018/19年度的采购合同只能采取销售方回购、延期至2019/20年度执行甚至直接违约;
四是8月份人民币大幅贬值,汇率宽幅波动,棉花进口成本较大幅度上升,为买方违约、毁约“推波助澜”。据统计,8月份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双双刷新11年来新低,累计贬值幅度突破4%,国内纺企、中间商承受很大的成本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