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棉上市之际,在与涉棉企业沟通中发现,当下以中小规模为主的纺织企业经营状况不尽一致。除了遭遇市场价格陡降、出口业务受阻、订单减少等带有共性的因素外,企业上半年原料库存的量批大小,与当前的经营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多则滞重、少则轻松,行走在多变的市场,感受自然不一样。
在江浙沪及至冀鲁豫皖,有众多三、两万锭的纺织企业,这些企业支撑着云集南方织造、服装、包装、床上用品、玩具等涉线涉布企业的重头市场,是中低支纱和特殊品种纱线生产供应的主力军,也是市场条件下逐步行成的一支纺织市场不可缺少的力量,不仅被市场接受、承认,一些经营管理规范,工艺先进现代的企业还是生存质量较好的。
然而,棉花市场的不稳定,也使许多“船小好调头”的棉企、纺企丰富了自身的操作方法,例如压库存、做期货,或是盯着被称为“棉花市场价格风向标”的储备棉价格再进行采购。不少涉棉企业购销调存显得很慎重,面对在棉市海洋“呛水”的同行们,大多数企业实行“勤进快销”的经营策略,皮棉和纱线库存压至最低。
但是,近年来棉价较长时间的平稳,也使一些纺织企业进销意识发生嬗变。早在今年年初,江苏盐城一位两万锭纺企老总表示:“随着内地棉花生产面积的大幅减少,加上储备棉“去库存”工作的深入推进,棉花的社会资源必然呈现一个下降减量的趋势,而作为已“立定”的纺企,接单便要原料、开机即要棉花,所以未来棉花市场有望出现反弹。”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全无理由,但进入下半年以来阵势不减的中美经贸摩擦,把似曾相识的棉价一下子打入低谷,数日之间每吨临近两千元的跌价,让不少纺企猝不及防。一如先前那位盐城纺企,他的企业在早秋棉价大跳水前,就筹措资金压库原料千余吨,相当于该企业十个月的加工量,而一直以来他们的企业原棉库存在200吨左右,顺价购销已然形成常态。
棉价大降、销售受阻,这放大5倍的超大库存令这位老总坐立不安。他介绍:“现在用老库存生产棉纱,按当时棉价(14000-15000元/吨)、棉纱(40S价格21000元/吨左右),纱生产费用按8000元/吨(沿海城市劳动力工资偏高)计算,一吨纱净亏近2000元。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棉花会越放越贵,利息、保管费、其它费用,成本相当于在每日加增,负担日益加重。
很显然,正常库存保持在100-200吨的小型纺企日子就相对轻松些。花纱市场一直是相互依存,水涨船高。纺织形成合理库存,靠着订单生产,起码在走势捉摸不定的市场氛围中能全身而退。同样在盐城,更多的是与市场亦步亦趋的纺企,除了具有开车不足、销售放慢、流量趋缓的“共性”外,因为棉价巨幅下行所形成的“次生”灾情远比高价棉高位库存企业好过多了。面对纺企经营“悲欢”,更多的企业经营者坦言,今后或将少有人敢再冒风险,跌宕起伏的市场,令人出乎意料。
“霜降”,是棉花生产经营的“分水岭”,内地大部分棉企面临自然与市场双重“降温”考验。江苏盐城,10月中旬3128级皮棉公检报价12300-12500元/吨,购销维持低迷;标准级籽棉收购报价2.70-2.80元/斤(白棉、38%衣分、水杂之和15点),收购极少。棉企纺企库存的多少或是企业走向盈利或亏损的重要指标,而纵然原料、产品库存“两头小”的企业,多数也刚达到盈亏持平的状态,维持着得来不易的市场客户,期待着行情恢复的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