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内地棉花种植规模逐年减小,一些老棉区零星散落于千家万户的籽棉资源已不足以形成生产、收购、加工、纺织的配套型产业流通需求,因而其产销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棉花种得少但纺织业依然发达的昔日产区如今成为了销区。当年“前产中加后纺纱”产销并进的棉区,现在的纺原也完全靠外采,在全国除新疆外,棉花产供销自给自足的省份几乎没有。江苏省早在棉花种植600万亩的年代,全部产量也只是全省高度发达的纺织企业10-15%的纺原需求量,时至今日,纺织大省江苏的纺原供应已完全依靠从国内其他地区采购和进口商品棉。
近日,信息员调查发现,在江苏盐城、南通、连云港等地,过去入秋棉花堆成山的景象不见了,时近“霜降”,竟然还少有人问津棉花交售之事。大丰、射阳、盐都等地有经验的收棉人部分退休了,部分去了新疆、河北、湖北等地棉区租厂经营、或应聘为师,当地的棉花收购早已变成由“棉贩子”们走村串户收集后出售到有意加工的企业。
如此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体现在各个环节,其中,种棉花的农户改分段按期售棉为一次性售棉,对棉花的正常利用、对优棉优价市场规律的体现、尤其是对纱品品质都有一定的妨碍。
首先,棉花成熟根据季节气候,大多数自然成熟吐絮,有的则属于风冻逼熟,纤维成熟度、籽粒饱满度、色泽马克隆值都有很大差异。把籽棉合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质量自残、品级混杂,收购及纺织企业称之为“一条龙”收购,是影响产品质量自然发挥的大敌;其次,从棉花收购标准执行定律看,“一条龙”收购的棉花定级不可能超过4级,而各比例的棉花高的会被拉低,低的会被拉高,植棉亩效益至少损失30-40%。从检验分析的角度看,棉花的自然品级中,1-4级上等棉虽然受自然气候影响程度有轻有重,但总的品级仍占五成以上,而将1-3级白棉卖成4级淡染棉的价格,植棉实际收入大为削减。“一条龙”收购的棉花进入加工销售环节后,如果加工厂考虑成本增加而不进行分等分级的话,“原收原加”出产的纺棉只能还是“一条龙”生产,纺成的纱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成为加工高档布料的精纺原料,就是纺成中低档纺织品也是一致性差(业内称棉纱一致性差织出的布匹纰点为“跳白”、“亮头”)、稳定性差、产销综合效益差。在这样的流通环节变化之下,业内人士认为,多年来的棉花交售“一条龙”,已使内地1-2级棉花资源被“人为”消失,优棉无以优用,使得棉花品质的经营变味,实在令人可惜。
综上所述,棉花的混等混级、单季一次性“一条龙”交售与农民和纺企皆无利,这是与总产资源减少、社会关注度不高、农民“因小而不为”息息相关。然而,作为最终走向市场、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无论棉花资源多与少,交售形式怎么变,生产、收购领域都应当宣传引导品质强农、质量为先的理念,积极实施优棉优价的收购方式,通过坚决拒收“一条龙”棉花,让部分棉农和私商棉贩断了出售“统棉”的念头,同时将分等分级分批交售所赢得的增收实例用算账对比的形式进行宣传感化,引导农民源头做好品级区分,实现优棉优价、优棉优用。真正堵住混杂棉的市场出处,农民一次性售棉的陋习就可以有效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