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疆内外棉花销售、皮棉采购逐渐停滞,市场陷入冷清,但储备棉轮入、郑棉盘面仍是涉棉企业关注的焦点。从郑棉主力合约持仓和成交量来看,资金与产业的博弈仍在继续。棉花加工企业、贸易商看涨情绪降温并不明显。一些机构、上游企业判断,节后CF2005合约上破14500元/吨的动力仍在,因此3月份甚至5月份前清仓出货的热情不高。
目前看涨的原因是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签署,棉花等农产品价值、价格处于双重洼地, 2020年上半年央行降准降息的概率大(释放资金流动性),春节后棉纺织企业、贸易商将开启补库模式等。
节后(2月份)下游纺企是否会集中、大规模补库呢?笔者的看法或与棉花企业的预期有出入,主要因素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12月下旬以来棉花棉纱价格相继上涨,但下游坯布、服装等终端价格和成交量跟进不明显。虽然近期纱厂报价普涨300-1000元/吨(精梳纱、高支纱涨幅略大),但织造、服装企业以“去库存、回资金”为主,纱价上涨碰上了“软钉子”。
二是2、3月份纺服出口订单回升不明显,业内期盼的内外销订单“井喷”的希望大打折扣。虽然中美赶在春节前签署第一阶段协议(预计2月中下旬开始执行),但关税减免和取消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消化过程。因此2020年出口订单回暖、棉花消费回升仍需要“以时间换空间”。
三是国内棉纺织企业采取随用随买的采购策略。根据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2020年上半年中方将扩大美棉询价、签约进口,一旦取消关税或增发进口配额能落到实处,美棉“市场化”进口值得期待。另外,2018/19年度陈棉仓单3月底前注销,不排除贸易商大幅降价的可能,从而制约纺企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