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跨过复工复产大关,国外疫情又突然暴发,外贸依存度高达80%以上、正打造“国际纺织之都”的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如何在疫情压力中化解危机?
外贸出口是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柯桥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纺织品出口占91%,2019年柯桥外贸出口增长15.6%,高出中国10.6个百分点。然而,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却让这个外贸“纺织强区”感到压力山大。
“国内疫情发生后,外贸纺织企业压力主要在于复工复产延迟,无法补齐供应端;疫情全球暴发后,企业又遇到展会取消、订单推迟或取消等问题,目前以外贸为主的纺织类企业还是比较迷茫的。”柯桥区商务局局长谭科受访时介绍,今年前两个月,柯桥外贸出口同比下降19.41%。
是否会带来产业转移?
有外媒报道,疫情对我国全产业链产生影响。疫情发生后,也有声音开始担心,企业会加速将工厂迁移到海外。
“疫情的影响主要是生产的临时受挫或延迟,中国制造的生产能力没有受到破坏。不能因短时个别订单转移而简单下结论。”工信部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栾群说。
不可否认,近年来,一些国际品牌、本土制造企业等选择在东南亚建厂,这是企业从自身考量的多元化布局,不能简单理解为转移。
我们来看一则据越通社消息:柬埔寨劳工与职业培训部发言人亨苏尔(Heng Sour)在接受《金边邮报》采访时表示,柬埔寨的50多家纺织厂已申请暂时停止运营,近3万名员工受影响。
柬埔寨工人运动工会联盟(CUMW)主席宝西那(Pav Sina)表示,由于缺乏原材料和买家,申请暂停经营的工厂数量可能会高于上述数字。工厂的暂时停工致使工人面临财务困难问题,但在疫情期间则保障他们的健康安全。
同时有专家认为,制造业是一个体系,多个环节纵横交错。这种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供应链需要很长时间,而一旦建立起来就具有黏性。中国制造长期积累而成的基础不会因短时波动受到影响。
全球每卖4件泳衣就有1件产自辽宁兴城,河南稍岗镇生产了全世界超过一半的钢卷尺,“皮革之乡”海宁、“国际袜都”大唐……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有不少看似“不起眼”的制造业小城,它们作为供应链体系中的一个个节点,共同撑起了中国制造。
中国是全球生产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很多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把一家工厂转走也许不难,但把生态体系转走却绝非易事。
多位大型制造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供应链的配套以及生产的协同和效率上,东南亚和国内仍有较大差距。虽然疫情会带来影响,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并不会因此而具备承接制造生态的能力。
此外,中国也是众多商品的最大消费国,市场的需求在,就会孕育更多生机。
疫情带来哪些启示?
一场疫情如同一次大考。经受了压力与挑战,中国制造也在反思。
供应链的安全至关重要。随着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全球供应链体系不断扩展,供应链能否处于优势地位是衡量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众多服装、电子、汽车企业能够迅速转产口罩,靠的是稳定而灵活的供应链。未来更好应对风险挑战,抓住机遇,也需要强大的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