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年度储备棉轮入工作顺利结束。回顾此次储备棉轮入,自2019年12月2日挂牌交易至2020年3月31日结束,共历时4个月,是临时收储结束6年后首次启动,主要目的是为加强中央储备棉管理,进一步优化储备结构、提高储备质量。
多数企业反映,本次轮入机制设计更加尊重市场规律,结合国内外市场变化确定起拍价,并设置了交易暂停机制,在实现优化储备棉结构、提高储备棉质量目标的同时,避免了国内外棉价差拉大,在稳定国内市场、保护纺织企业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棉纺织企业经营压力加剧,建议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更好地发挥储备棉作用,提高国内市场抵抗风险能力。
轮入成效 符合预期
本次储备棉轮入计划采购量78.6万吨,实际成交总量37.16万吨,占计划采购量的47%。其中,内地库成交35.91万吨,新疆库成交1.25万吨。2019年储备棉轮入累计交储企业103家,成交量前三名的企业分别为中棉集团廊坊储运有限公司、阿克苏利华新创棉业有限公司、中纺棉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共有25个承储库参与了轮入。
本次轮入有效优化了国家棉花储备结构,提高了储备棉质量。总体来看,储备棉计划轮入量先低后高,成交量随市场变化而变化。计划轮入量在中后期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均推迟复工时间,下游生产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用棉减少;二是受国外新冠肺炎疫情快速扩散,对外贸易环境更加复杂等多种原因影响,多数企业对后市发展持悲观态度,国内期现货棉价受此影响大幅下跌。为稳定棉价、提振市场信心,平衡供需,自第九周开始计划轮入量大幅提高,从最初计划轮入量7000吨/天提升至15000吨/天,第十六周起每日计划轮入量达到20000吨。
轮入期间,涉棉企业交储积极性随着棉价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2019年12月,我国棉纺织企业生产经营节奏平稳,临近年关时补库意愿也要稍强于平时,棉价较为坚挺,涉棉企业更倾向于销售给纺织企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市场低迷,避险情绪急剧上升,交储积极性大幅提高。
定价机制 尊重市场
此次轮入首次采用市场化定价机制,按市场价上浮一定比例制定最高限价、向下竞价的定价方式,既给交储企业留出适量竞价空间,又能保证交储企业的运输费用等成本。2019年度储备棉轮入竞买最高限价在第八周(1月19~23日)达到最高14197元/吨,累计成交均价13089元/吨,成交最高价14197元/吨,成交最低价11550元/吨。本次轮入期间,代表3128B级棉价的国家棉花价格B指数(CNCotton B)均价13133元/吨,与轮入成交均价基本持平。由此可见,轮入定价机制充分彰显市场化原则,维护了市场正常秩序。
本次储备棉轮入与国内外棉价联动性明显增强并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此次轮入中后期处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期,国内外棉价振荡下行,市场化定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棉价起到支撑作用。轮入期间国内外平均价差为295元/吨,较非轮入期间下降明显,企业对这种内外联动机制的设置大部分持肯定态度。
此外,此次轮入的熔断机制获得很多纺企的认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轮入交易期间,当国内棉花价格连续3个工作日高于国际棉花价格(按1%关税)800元/吨时,于第4个工作日起暂停轮入交易。此次轮入期间,因内外棉价差连续3个工作日超过800元/吨触发两次交易暂停,时间分别在2月底(暂停2天交易)和3月中旬(暂停1天交易),随后内外价差回落,轮入重新启动。此次轮入设计的与国际市场价格联动的熔断机制,避免了因国内轮入导致内外价差加大的问题,既稳定了国内棉花价格,又保障了国内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轮出常态 保障用棉
数据显示,交易期间,自2019年12月27日至2020年1月14日连续12天无成交。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针对此情况对棉花贸易商及棉纺企业进行了调研。棉花贸易商表示成交低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由于2019年12月27日以来,储备棉轮入竞买的最高限价一直低于棉花期货价格,价格不具吸引力;二是二次公检增加了棉花指标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交储意愿;三是交储棉花质量升水低于期货升水等原因影响了涉棉企业的交储积极性。
棉纺企业对储备棉轮入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轮入新疆棉的同时希望轮入部分优质进口棉,2020年希望储备棉继续轮出,实现储备棉轮入轮出常态化;二是针对本次轮入,适当放宽二次公检条件,在一定允差范围内,对于非恶意违约企业,允许对其不达标棉花进行更换或按照允差做升贴水处理,减轻交储企业负担,减少资源浪费;三是完善轮换机制。在定价方式、轮换时间等方面,设计应对极端行情的预案,能够根据形势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四是严防“暗箱”操作,保障储备棉轮入的公开、透明,建立行业“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尤其对在储备棉交易中弄虚作假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营造诚实守信、公平互信的市场环境;五是在储备棉轮出期间,被举报的储备库不能列入国家储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