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牌9月再迎一波涨价潮,国内专卖店前排队长龙不断。
8月24日上午近11时,位于上海恒隆广场的奢侈品店前,已有零星的顾客开始排队入店。因奢侈品牌店内的限流和一对一服务要求,相比其他零售店,其更容易出现排队现象。
不仅在上海,全国多地的奢侈品门店都出现了大排长龙的景象。
“今天还好,但是上周末排队特别疯狂,从店内一直排到店外,还绕了两圈。”上海恒隆广场的路易威登之家(LV,Louis Vuitton)的一位店员告诉记者。该门店在2012年7月正式开业,是路易威登在中国规模最大的专卖店。
而恒隆广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仅是LV,各大奢侈品牌自8月以来也迎来一波排队潮,这样的景象上一次出现还是在今年5月各大奢侈品牌涨价时。
据部分代购的消息称,自9月起,路易威登、香奈儿(Chanel)、蒂凡尼(Tiffany)等头部品牌将有一轮新的价格调整。
对于涨价的消息,LV的店员表示“听说了”,但还未接到正式通知,其表示如果涨价的消息属实,预计价格调整幅度在5%至10%。以一款NÉONOÉ老花水桶包为例,其现在的官网售价为13,800元,预计价格调整幅度在800至900元。
受到涨价消息刺激,消费者纷纷下单。前述店员还透露,受到“疫情、涨价、七夕”的三重影响,LV恒隆店今年8月的销售业绩预计在1.5亿元左右,以往的单店月销售额在8000万至9000万上下。
而这已是LV品牌年内的第四次价格调整,2019年9月、2020年3月4日、2020年5月5日LV已对其全线产品进行了三次涨价。这样的涨价频率,已超过了奢侈品牌以往一年调价一至两次的传统。
据小红书平台上的信息,另一奢侈品牌迪奥(Dior)已在今年7月再次进行了一波涨价,同样也是自2019年7月起一年涨价4次的节奏。以迷你Lady Dior这款包为例,目前售价为31000元,较去年7月涨幅达26.5%。
为何涨价频频,中国消费者还愿意买单?
近年来,中国消费者本已是全球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长动力。据贝恩咨询公司统计,2018年中国内地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达1700亿元,中国消费者在内地的奢侈品消费比例由2015年的23%上升到27%,再加上旅游、出差等海外购物,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已占到全球市场份额的33%。
但受到疫情影响,奢侈品的线下零售一度陷入停滞。《贝恩公司奢侈品研究2020春季更新版》中透露,在截至今年6月的3个月里,个人奢侈品(包括服装、珠宝、手表、美容产品和配饰)的全球销售额将下降约50%至60%,个人奢侈品市场全年将收缩20%至35%。
不过,根据波士顿咨询近期的预计,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先于全球其他地区市场率先恢复,甚至在2020年出现10%左右的正增长。
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杨立说:“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信心恢复更为强劲,得益于海外消费回流,预计2020年中国奢侈品行业或将加速前行,奢侈品销售上升0至10%。低线城市、中产和富裕阶层和千禧一代消费者信心尤为突出,中国依然是全球最为重要的市场之一。”
近期,各大奢侈品牌还纷纷公布了集团半年报业绩。两大奢侈品集团LVMH和开云集团上半年营收跌幅都接近30%。在一片愁云惨淡中,中国市场第二季度开始的强劲恢复成了各大集团财报中的唯一亮光。得益于成功的疫情管控和门店的正常营业,中国市场甚至带动了整个亚太地区的业绩,领跑全球。
在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内,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路易威登品牌母公司LVMH集团营收同比下跌28%至183.93欧元,净利润同比(较上年同期)暴跌84%至5.22亿欧元。LVMH集团称,营收大跌主要受到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包括旗下门店在大多数国家关店长达数月,生产设施在多数国家也遭遇停摆,国际旅游也遭遇大范围阻断。
虽然全球业务都大幅受阻,但财报着重提到,中国市场在今年第二季度的恢复势头强劲。根据上半年财报,中国市场的强势复苏帮助亚太市场在第二集团的营收跌幅缩窄,从第一季度的32%跌幅减少至13%。
欧洲另一大奢侈品集团、Gucci品牌母公司开云(Kering)集团在第一季度营收下滑15.4%后,开云集团在第二季度营收进一步下滑至43.5%。截至6月30日,开云集团今年上半年营收下滑29.6%至53.78亿欧元,净利润减少53%至2.72亿欧元。从各地区来看,业绩下滑主要受欧洲、美国和日本市场拖累,跌幅分别为29%、34%和40%。
但中国市场独树一帜,在今年第二季度甚至出现正增长6.4%,不仅抵消了其第一季度关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带动亚太市场的跌幅缩窄至25%。
投行Jefferies的分析师Flavio Cereda说,“(奢侈品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改变,中国市场需求的转变将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