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以来,ICE期货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且价格波动区间收窄,12月合约只是在上周五(9月25日)以一根小阳线收关,结束一周的疲软下跌。
在全球新冠疫情二度来袭和北半球新棉即将大量上市的当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棉价可能会承受较大的压力,继续上行需要足够的外因来推动。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价格通常在感恩节前后触及全年度的低点。
笔者分析认为,当前(应该说从4月份开始)市场最大的推动力是疫情之后的需求复苏。最近几周,欧洲和美国的第二波疫情给金融市场带来震荡,但同时疫苗的试用也越来越近。虽然现在距离真正的复苏还有较长时间,也许3-6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只要出现长期的向好趋势,ICE期货就会提前对此作出反应,因此到明年一季度末,市场很有可能开始走出向好态势。
受疫情的影响,这半年多来上下游补库都不积极,终端需求仍亟待释放,导致流通渠道库存相当空虚。最近一两个月,印巴纺织市场全面复苏,各国的订单情况已有明显好转,这意味着棉纱价格也会慢慢得到支撑。和半年前相比,目前各国的棉花和棉纱库存均保持低位,一旦下游需求出现复苏的信号,很可能引发一波较强的补库行为,这方面的风险不可不防。
近期,美国产棉区遭遇了一系列的飓风和热带风暴,虽然没有在市场上掀起很大波浪,但9月份的轮番降雨已经给多个产棉州的新棉生长带来负面影响,市场需要提防美棉单产和质量大面积受损,后续可能会体现在USDA供需预测、美棉苗情报告和美棉检验报告上。需要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在长时间降雨可能导致美棉降质减产和中国持续大量签约美棉的情况下,如果美棉装运再跟上签约的脚步,后期高等级美棉的实际供应可能会大打折扣,美棉库存可能会趋于紧张,而与此同时美棉产量和出口供应也趋于减少。随着亚洲消费国纺织生产的恢复,后期各国对美棉的需求会不断扩大,比如巴基斯坦棉花重蹈去年的覆辙,又一次大幅减产。
9月23日发布的《恶劣天气频发 北半球新棉产量低于预期》一文提到主产棉国的产量低于预期。而最近的消息显示,印度的季风雨迟迟不退也给新棉质量和收获带来问题,后期是否会继续升级演变成更大的事件也未可知,市场还是需要对此有所防范。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当前的拉尼娜气候对澳大利亚棉花生产有利,但对北半球和南半球其他地区的棉花生产都不利,已经有报道称巴西产棉区的旱情担忧开始上升,而该国下年度的棉花播种也快要到来,未来半个月巴西将持续高温干燥天气。
最后,还需要看看棉花以外的粮食作物。竞争作物的价格一直很坚挺,虽然中国的粮食进口创纪录,但国内玉米和油料作物的价格却快速上涨,并没有受到大量进口的冲击。疫情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是此次棉价上涨的又一大支撑,包括巴西、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棉农已经开始考虑种植高粱、玉米、水稻等更多的粮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