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十一”期间ICE棉花期货涨幅超过3%,国内籽棉收购价继续攀升,投资商普遍认为节后郑棉将“开门红”,为棉花市场垫定上涨基础,但谁也没想到郑棉高点直抵13300元/吨,涨幅达到3.87%。
一些轧花厂、贸易商、投资机构认为,郑棉大涨一定程度上为了棉农、轧花厂、棉花贸易商打开了“症结”,不仅有效调动棉花加工企业收购籽棉的积极性,而且贸易商基差采购新疆棉也快速提上日程,买卖双方洽谈、合作的条件逐渐成熟。轧花厂需要加快资金周转,实现“快收购、快加工、快销售、快回款”,贸易商则需要扩大棉花经营数量、规模,在棉花市场获取一片生存空间。
为何贸易商执著于基差采购新疆棉?业内看法有以下几点:一是相较其它大宗农产品,棉花是价值的“洼地”(玉米等其它粮食作物202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涨通道);二是相较其它产品,棉花仓单“标准”,品质、等级指标可靠,采购方便省时省力,风险偏低;三是今年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棉花贸易企业资金充足,而且利息偏低;四是贸易商可以通过套保、套利、期权、对冲等多种方式规避风险。
为什么节后郑棉突然“开挂式”上涨呢?笔者的看法简单归纳如下:其一、十一期间全球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据统计,短短一周时间,玉米、大豆、小麦、豆粕等农产品分别上涨7.16%、6.42%、10.51%、9.54%,橡胶涨幅也达到4.17%;其二、国内经济数据全面向好,投资者信心恢复。据统计,8天超长假中国超6亿人次出游,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疫情对中国经济、生产生活、运输等影响已渐行渐远;其三、央行货币宽松政策延续。从释放消息看,年内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加码宽松,但贷款利率仍有下降空间;其四、纺织业“金九银十”的大环境下,棉纱、坯布、面料、服装价格及订单呈现不同程度的上涨,终端消费的压力得到有效的阶段释放。一些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反馈,出口订单回暖的势头仍在继续,整个棉纺织产业“最黑暗”的时刻已经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