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棉价自去年10月以来出现大幅回升,棉花市场交售热情空前高涨,但籽棉收购价并未跟随皮棉价上涨。在以往多年的产销流通实践中,棉花产供销都是产业链式的利益共同体,正常情况下,商品棉价上行,籽棉价格甚至棉副、服装等涉棉产品的价格均会跟涨。现如今纺棉价格上行,籽棉收购市场却异常冷清。
笔者分析有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家惠补政策给新疆棉花种植提供保障,国内棉花种植逐渐从内地转移至新疆等西部地区。目前,新疆棉花面积产量呈稳中有升局面,植棉面积占到全国种棉总面积的80-90%,而内地如长江流城、黄淮流域等传统棉花主产区种植面积仅占10%左右,有的棉花大县、重点地区已基本告别棉花生产。
二是由于内地棉农 “老龄化”、种植面积“碎片化”、收购加工“分散化”等原因,导致内地植棉面积自2013年起逐年递减。随着农村青壮年进城打工,农村小广播被先进融媒体取代,年龄大的棉农无法及时把握棉花涨跌信息做好销售计划,只能按部就班销售籽棉。
三是收购流通规模不足,内地植棉优势进一步减弱。虽然内地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但从全国看,内地仍占有全国15%左右的棉花产量。这些分布分散的产区,现在只能靠流动于乡村僻壤的棉商上门采购或被代理人收购,然后积聚成批销售给当地的小轧厂或外地棉花经营企业。这种状况导致周边成体系的轧花厂较少,内地棉花购销体系逐步退出,棉花的品种质量也失去了保障,从而生产者的切实利益也难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