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疫情的持续叠加原料价格的暴涨,犹如一记“扫堂腿”,把压力重重的面料企业撂了一个“屁股蹲”。这还不算完,“限电停工潮”让准备迎接“金九银十”的面料企业又遭遇了一场“突袭”,致使本就挣扎在生存线上的部分企业轰然倒地。
不过,即便风险无处不在,总有企业能够迅速回过神来,抢抓市场机遇。在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制造业企业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下,凭借着设计创新、技术升级、渠道扩展等努力,一些企业甚至比以往站得更高。
那么,跌宕起伏的2021年,有哪些关键词能概括这个艰难而又充满希望的一年?
原料涨价
影响指数:★★★★★
年内,纺织行业刮起了一阵阵涨价风。
涤纶长丝、氨纶、棉纱等产品报价持续走高,引起市场的一阵躁动。不少面料企业相关负责人都在朋友圈晒出成本大涨的信息。甚至有外贸公司直接发布公告——原先的报价直接作废,订单价格一律按当日报价为准。
对于原料涨价的现象,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企业研究处处长刘兴国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分析指出,原料价格上涨存在多方面原因:一是需求拉动,由于国内外需求强劲恢复,我国企业的原料需求显著增长,客观上拉动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二是价格刚性因素作用导致原料价格上涨,如劳动力价格的刚性上涨;三是CPI的持续增长向原材料领域的传导,推动原料价格上涨;四是上游原料价格上涨,传导至中下游,导致中下游产品价格相应上涨;五是受跟风、炒作情绪影响而导致部分原材料涨价。
毫无疑问,原料涨价对中小型面料企业的冲击明显,特别是一些做低端面料、库存又高的企业,议价能力弱,原料涨价的时候面料价格不敢涨,原料跌价的时候却又频繁遭受压价。
《中国纺织报》记者采访了近30家面料企业相关负责人,20.7%的受访企业代表表示价格波动对企业影响不大;62%的受访企业代表表示价格波动对企业有一定影响;17.2%的受访企业代表表示价格波动对企业影响明显。
为应对原料价格的波动,多数面料企业的产品报价从过去的3~7天一报变为一日一报;对于工期长的工程签署柔性合同,启用原材料浮动价格机制;短期合同则通过双方协调找到一个价格平衡点,且很多企业执行订金不到账、不生产,市场趋势不明、不存货的原则。
专家建议:面对原料涨价的影响谁都不能独善其身。面料企业自身需要加强对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的预测预警,及时把握价格趋势;要有意识地走技术创新道路,多挖掘开发新材料,形成替代。
长远来看,企业要降低对价格波动较大的原料的依赖性。出口企业要拓展出口市场范围,积极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提高企业的出口抗风险能力。
挖掘内需
影响指数:★★★
今年的面料行业的外贸形势仍难言乐观。麦肯锡咨询公司3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损失了其销售额的20%~25%,其中,欧洲市场损失25%~30%,美国市场损失20%~25%。当时的商店和仓库中,未出售的成衣价值约1680亿美元~1920亿美元(约合1400亿欧元~1600亿欧元),超过疫情前的两倍。
对于我国的外贸面料企业来说,国外服装品牌经营不善、不断亏损,对面料、坯布的需求自然会有所缩减。不过,脑子活络的纺织外贸人从不坐等转机。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家门口的生意”同样值得一做。
此前,湖北金恒昌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涤棉布、全棉布一大半都出口海外。2020年,受疫情冲击,传统纺织服装出口受到较大影响。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实现良性循环,金恒昌必须调整销售策略。“我们一方面通过技改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增加国内销售人员,紧盯国内服装厂、印染厂、绣花厂开发内销客户,千方百计地拓展国内市场,终于实现了产销平衡。” 该公司总经理马航马航表示。
作为宝鸡市的重点外贸企业,宝鸡市大地纺织有限公司产品畅销美国、韩国等40多个国家。受疫情影响,公司外贸出口订单量下滑明显。为了实现平稳发展,大地纺织转变思路与经营方式,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该公司总经理刘红兵带领销售人员马不停蹄地参加全国各地的面料辅料展会,通过与当地客商勤沟通多联络,在现场签订大额销售订单,有效缓解了疫情对公司出口带来的影响。
为帮助外贸企业畅通销售渠道,各地扶持政策也在不断加码。例如,浙江实施“浙货行天下”行动,“北上”“南下”“东进”“西拓”多向拓展市场。广东出台支持出口转内销的若干措施,包括搭建出口产品转内销线上平台等,鼓励广东外贸企业拓展销售渠道。
专家建议:在寻找国内销售机会、拓展内销空间的同时,面料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在销售市场上调整市场目标,避开高风险地区,开拓东盟、中亚等地区市场。
环境治理
影响指数:★★★★
今年,我国各地相继对环境治理问题开展排查,广东西樵、浙江柯桥、江苏常熟和盛泽等纺织集群地的环保执法部门纷纷“亮剑”,一方面在源头上控制污染,进行有效整改,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印染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8月14日,广东省佛山市西樵镇召开纺织印染行业整治提升工作会议。西樵镇相关负责人强调,要加强对纺织印染行业整治执法力度,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8月21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开展“低散乱污”企业整治联合执法行动,柯桥区生态环境分局等相关部门出动了近200人共同参与,共集中关停“低散乱污”企业22家。在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今年更是专门成立水环境治理提升攻坚领导小组。截至7月31日,盛泽共出动执法人员4994人次,检查企业2497家次,6月以来共处罚涉水企业22家,处罚金额高达819万余元。
环境保护的决心不会变小,环保督察的力度不会减弱——这就是当前和未来的环保态势。对于印染企业来说,绿色环保已从“锦上添花”转变为“必不可少”,成为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刚性需求。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纺织行业“十四五”绿色发展指导意见》中指出,印染企业应推进能源优化提升,积极促进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消减力度,保障产业生态安全。例如,在清洁生产技术方面,可以积极研发和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无碱或低碱前处理、低盐或无盐活性染料染色、生物质色素染色等少化学品印染技术;在节水方面,可以积极研发和推广超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活性染料非水介质染色、针织物平幅连续染色、涤纶织物少水连续染色和分散染料免蒸洗印花等节水印染加工技术。
专家建议:虽然任重道远,但未来可期。纺织印染企业从重视环保到应用环保技术、升级环保设备,短期或许会有阵痛,但最终将收获掌声和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严厉的环保督查,对纺织产业来说也是一种方向性的引导,让纺织印染企业在这场绿色“风暴”中获得洗礼。所以,企业应该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环保督查所引发的行业洗牌。在洗牌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新机会,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数字智能
影响指数:★★★
如何用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目标?面对“双碳”艰巨任务,以数字化手段降低碳排放成为纺织印染企业共识。
9月10日,美欣达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印染产业板块与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AI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部署,加快信息系统集成应用和生产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实现绿色减排的再次升级。
毋庸置疑,低碳时代已经到来,绿色转型既是变革所需,亦是发展所向。美欣达集团与百度的携手并非个例,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双碳”指标的大背景下,纺织印染行业正进入一个数字化与绿色发展共舞的新阶段。
产品主要销往非洲的浙江宝纺印染有限公司,最近几年平均每年投入设备改造的资金都在5000万元左右,约占年总销售额的5%,使得企业能耗降低一半,而产能却增加了一倍。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虞少波表示,公司最终的改造目标,就是“让生产车间像现代办公楼宇”。
福建福田纺织印染科技有限公司不断加大对绿色生产与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投入与探究,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研发设备与ERP、MES等系统,协同集成工业互联网数据平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将帮助企业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毫无疑问,“双碳”目标下的纺织行业,正入佳境。打造数字化车间,深化数字化改革,我国纺织企业谋篇布局、勇立潮头。数字化已经成为帮助纺织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利器。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升级,纺织企业的数字化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专家建议:纺织企业在数字化建设中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完成企业对数字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守好数据安全防线。在企业的数字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网络安全,构建有效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以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其次,要注重标准化建设。必须要注重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的标准化和兼容性,形成体系化的标准和规范,以减少非技术性的壁垒,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
能耗双控
影响指数:★★★★★
伴随着“金九银十”,“限电停工潮”席卷全国10余个省份,“拉闸限电”的相关消息几度登上热搜。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年内成为纺织行业焦点话题。
相关监测平台显示,10月初,江浙地区加弹开机率已由中秋节前的8成多降至6成左右,织机的开机率由6成左右降至4成上下,这也是自今年春节以来的最低水平。进入11月,虽然部分情况有所改善,但纺织市场似乎陷入了比10月更加纠结的地步。由于纺织大宗商品的价格出现波动,原料价格的波动向下传导,11月,聚酯工厂接连两次促销,仅用4日,聚酯工厂部分规格产品报价大幅下调500元/吨。
不少面料企业反映,生意并不好做,生产成本过高,而下游看到原料持续跌价、议价的尺度越来越大,导致面料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外加后期对于原料和染费价格难把握,面料的生产周期也不好把握。随着原料库存的逐渐减少,面料企业订单交期问题日益严重。
但即便如此,多家纺织企业负责人对能耗双控仍然表示理解。
“环保应该是每家面料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我们公司非常重视环保材料的应用,产品也都通过了相关的国际验证。”广州美莹达纺织品有限公司高级业务经理胡辉介绍,短期来看业务会受到一定冲击,但对全年经营影响并不大,可通过调整检修节奏的方式进行对冲。
“能耗双控加速了行业的优胜劣汰,对防止产能过剩和未来过度竞争是有利的。” 华孚时尚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经理陈群认为,在这轮能耗双控中能活下来的企业,将进一步完成资源整合,吸纳掉那些被淘汰企业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将进一步提升,形成规模化,提升利润率和影响力,最终发展为具备全球竞争力和议价权的龙头企业。
专家建议:当前,企业要把推行绿色环保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扩大生产规模放在其次;要创新绿色低碳技术,打造智能化数字化的绿色工厂,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能耗双控行动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和赢利能力,有利于孵化出全球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真正的高端制造业立国。
冬奥经济
影响指数:★★★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一天天临近,冰雪运动持续破圈,我国冰雪服装产业迎来新发展契机。受产业链传导影响,面料企业也争相布局,加大工艺开发和技术投入,让这个冬天“燃”起来。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00天之际,北京冬奥会制服装备正式亮相。这些制服装备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科技含量,把功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将在冬奥赛场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其面料供应商包括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
据了解,此次发布的制服装备,供北京冬奥会工作人员、技术官员及志愿者穿着使用,在功能上能够满足冬奥会各种工作场景的需求,在科技含量和绿色可持续方面都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嘉麟杰研发部经理张义男介绍:“经过检测,该款面料保暖性能是市场上同类产品的2倍左右,同时还兼具抗起球、抗静电、轻薄透气、弹力大等特性,能保证运动员的穿着感更加舒适。在冬奥会服饰面料开发环节,公司采用的是回收利用的废旧塑料瓶、废旧纺织品做成的再生纱线。”
绍兴乾雍纺织有限公司同样是北京冬奥会的面料供应商之一。该公司总经理萧兴水表示,公司能够被北京冬奥组委选中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参与冬奥会服装面料供应,凭借的是独特的尼龙印花技术和工艺。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该公司光前期打样就耗时近5个月。
得益于北京冬奥会的青睐,乾雍纺织在业内名气大涨,来自加拿大、新西兰等国的订单接踵而来。“预计今年纳税销售额能达到8000多万元,比去年翻一倍。公司未来的目标是抢占时尚功能性面料制高点。”萧兴水表示,公司准备明年大干一场,把原来面积只有5亩的工厂扩充到21亩,新增10条生产线,将产能提升1.4倍。
专家建议:未来几年将是冰雪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市场规模的扩大还是消费热情的高涨,都将为面料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产品升级、新技术应用突破面料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局限,或将是面料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