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最近被更名为“反虐待动物法”,这部去年9月开始征集社会意见的法案,自公布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的“禁吃猫狗肉”、“虐杀动物追究刑责”等条款更是将其推到了争议的风口浪尖。
这一法案也引起了服装业的关注,确切说是受到了中国皮草、羽绒行业的欢迎。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等明确表示支持“反虐待动物法”立法,认为此法出台有望消除贸易壁垒,提高我国羊绒、羽绒等产品的进出口量。
这一表态的背后,是一个应该引起更多重视的事实:虐杀动物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毛皮、羽绒出口的至关重要因素。
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动物毛皮出口总额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急剧增长,直至2005年总额达到顶峰,相关就业人口达到两三千万。但是,2005年后至今,我国毛皮出口却呈现急剧下滑的态势。
之所以2005年成为我国皮毛出口的转折点,原因正是因为虐杀动物的丑闻。2005年4月,占据全国皮张购销量六成以上的河北省肃宁县裘皮市场被媒体曝光,许多商户为了追求所谓质量,大量活剥貉皮。“反虐待动物法”项目组负责人、首席起草专家、社科院法研所常纪文教授认为,“活剥貉皮事件”已成为欧美不少国家和地区减少、甚至取消从中国进口毛皮的直接原因。受毛皮出口急剧萎缩的影响,以养殖业为主的相当多的从业人员收入减少,甚至导致工厂破产、工人失业。
而去年2月的“活拔绒事件”,也让中国羽绒制品行业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危机。去年2月1日,瑞典TV-4 Kalla Fakta(冷酷的事实)播放了“活拔绒”电视节目。该节目公布了34 家“承认”生产或销售活拔绒的企业名单,有16家是中国企业。这期节目在当地乃至全球引起一些消费者和商家抵制羽绒制品。尽管这一事件经过中方的多方努力得以澄清,但是,对中国羽绒行业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难以消除的。
显然,动物保护主义正在上升成为一道国际贸易保护壁垒。正如中国羽绒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所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只有尊重欧洲等国家或地区保护动物的法律与消费者的需求,反对虐待动物的行为,才不至于失掉市场。”
为了不失去市场,相信很多相关企业都会提升对于动物的“爱心”。不过,如果我们再站得高一些来看动物保护这个话题,就不仅仅只是保护市场这么简单了。
建国60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生产及加工中心,占世界毛皮加工的45%左右;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羽绒制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占据了世界羽绒市场70%以上的份额。中国纺织服装业已经拥有了这样几个“之最”,我们在感到骄傲的同时,也会思考下一步的方向。
中国服装业未来的方向将是时尚产业,这是我们的“目的地”。时尚是什么?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当时的风尚”。也有专家解释为“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实验、而后来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时尚代表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于美好的追求过程。那么,作为时尚一部分的服装,也应该让人们感到美好,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点,生产、销售再多的服装,也仅仅是生产国,不能成为时尚大国。
诚然,我们作为食物链上的一环,还无法做到不杀生,我们还要穿皮鞋、皮衣,用皮带、皮夹。关于“不杀生”是很多哲人多少年来不断探讨,但至今也无解的命题。不过,文明已经发展到今天,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在饲养的动物活着的时候善待他们;在它们面临死亡的时候,尽量减轻他们的恐惧和痛苦。虐杀不是一个文明的国家应该存在的事情,尤其是大范围的虐杀,更是一个国家不文明的象征。
时尚产业作为一个文明的前沿产业,一定是具有先导性的,象征着美好,这也是时尚产业应该承担的责任。目前,有的中国服装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了,比如,深圳的幻觉服饰所有的产品都不使用动物材质,体现了独树一帜的时尚文化。
中国在时尚产业方面曾经有些落后,不过,我们期待,以中国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基础,中国服装业在未来能够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在时尚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