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化纤行业在淘汰落后方面做得非常好,共淘汰落后产能137.2万吨,是淘汰落后力度最大、程度最深的一年。”中国化纤协会会长郑植艺欣喜地说,“被淘汰产能如果没有巨大利润空间的诱惑,再恢复生产几乎是不可能的。”他的欣喜,绝不仅仅来自于137.2万吨这一数据,更重要的是数据背后的变化。
观念的转变最可喜
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迈入深度调整阶段,化纤行业淘汰落后显得更为理性。数字已不是唯一标准,化纤行业在淘汰落后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先进产能,强调淘汰落后与技术进步、优化结构相结合。在这一整体思路的引导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带来的直接效果是2009年化纤差别化率同比提高了5个百分点。
郑植艺认为,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在新增具有竞争力的产能以前,先考虑落后产能的淘汰及技术改造。由于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浙江桐昆集团成为众人眼中“勇吃大螃蟹”的企业。在淘汰落后方面,桐昆既保证熔体直纺产能的先进性,又在淘汰部分切片纺落后装置的基础上,将另一些常规产能进行技术改造,用于生产功能性产品。争做“全球超细旦丝专家”的江苏盛虹集团,则分别淘汰了10万吨间歇聚合和10万吨连续聚合产能,并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异,决定在今后几年内大力发展PTT纤维。作为粘胶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江苏澳洋实业有限公司根据形势变化,结合市场需要,关闭了张家港4.5万吨粘胶短纤产能,在阜宁新上了8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目前已投产。
二是企业竞争观念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往的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差异化竞争,通过开发功能性、差别化技术和产品,创造产品、创造市场、赢得利润。在国内化纤界著名的熔体直纺大型企业浙江恒逸集团已投产的差别化聚酯新项目中,吸湿排汗纤维、卫生医疗用纤维为主打产品。江苏恒力集团新建的65万吨聚酯涤纶项目,也是以新型纳米非纤聚酯及再生纤维项目为主。张家港龙杰化纤已实施整体搬迁,淘汰8万吨产能,新建10万吨差别化涤纶长丝产能。
淘汰空间还有多大
统计数据显示,化纤行业76%以上的产能都是新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技术、工艺、设备相对先进,产品相对具有竞争力。为此有人疑惑,化纤行业淘汰落后的空间还有多大?
对此,郑植艺分析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步伐的加快,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周期逐渐缩短,竞争力的持续时间也在缩短。以聚酯装备为例,目前900~1200吨/天的大容量设备正在研发,与当前平均水平比,其能耗可降低20%,综合成本可下降15%,这是具有垄断性的竞争能力。他预测,在先进技术的推动下,化纤行业淘汰落后的速度不会放慢。
分行业看,涤纶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接近100万吨,贡献巨大。而一直以来运行十分困难的腈纶行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加快了结构调整,共有4家企业停产,产能合计达20万吨,占腈纶总产能的21%。粘胶长丝行业通过技术进步,在淘汰落后的基础上提升了产品的功能性和差异化水平,拓宽了市场。
目前,粘胶纤维、腈纶、维纶等行业中以湿法纺丝工艺为主的企业,仍有一些技术较为落后的老工艺、老装备,这也为进一步淘汰落后、优化结构提供了空间。
230万吨目标仍艰巨
《纺织工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对化纤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提出了具体目标:到2011年淘汰230万吨。郑植艺表示,如果将2009年的良好局面延续下去,完成这一目标应该不成问题。不过,摆在行业面前的一些新形势需要认真审视。化纤行业在2009年的运行中呈现出见底早、回升快的运行轨迹。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一轨迹在为行业带来可喜的回暖局面的同时,也使化纤行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过早释放,而今年行业面临的结构调整任务仍很艰巨。
在淘汰落后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十分重要。一些地区已经按照中央要求,积极发挥差别电价、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落后产能企业使用能源、资源、环境的成本。同时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这方面,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也在积极制定行业准入标准,为新增产能设置门槛。此外,协会正在加紧制定化纤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进一步引导企业坚持既定目标,沿着淘汰落后的正确方向走下去。
郑植艺特别指出,产能大小不应作为判断落后与否的绝对指标。规模小的企业,虽然在规模化、成本控制方面会有所欠缺,但可以利用中国多层次的消费市场,找准定位,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走专、小、精、特的发展道路。比如作为“国家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开发基地” 的太仓市金辉化纤,围绕安全、环保、健康三个层面,开发了阻燃、远红外、吸湿排汗等多种功能性纤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国内棉花资源紧缺,棉价飞涨的时候,该企业开发的仿棉系列纤维已被下游企业试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