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今年出口增长的预期不应盲目乐观。预计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在二季度后将明显回落,全年可能达到10%—15%恢复性增长,超出危机前水平的可能性较小。
一季度,出口和进口双双强劲反弹,尤其是出口增长回升之快超出了预期。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外贸已经完全摆脱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后的走势有待观察?当前政策应当保持基本稳定。
关于影响我国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贸易摩擦加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等是早已形成的共识。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到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更多受到“再库存化”的拉动,这种效应可能是短期的。如美国经济2009年4季度环比增速达到5.9%,其中3.9个百分点来自库存增加的贡献;日本今年1月成品在库率指数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预计1季度库存增长带动GDP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欧元区2009年下半年库存增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由于再库存化主要是对危机中库存削减部分的补充,带动经济和市场需求增长的作用是短期的。
二是依靠对美出口增长带动、提高在美市场份额的难度将明显上升。根据美方统计,2009年美国从全球进口同比减少26.0%。其中从中国进口下降13.1%,所占份额比2008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近十多年,我国在美进口份额变化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累计提升幅度较大,1999—2009年期间由8.0%提高到19.3%。其次是保持逐年上升趋势,每年达1个百分点左右,2009年升幅最大。最后是主要大宗商品进口份额高居国别第一,2009年又明显提高,如电气机械占39.8%,上升2.9个百分点;纺织品达37.5%,提高4.2个百分点;杂项制品份额高达58.2%,提高1.1个百分点。鉴于此,今后我国出口在美市场份额虽然仍有上升空间和潜力,但其经济和政治成本会明显提高。2010年及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对美出口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很大。这将对外贸总体形势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成为影响出口竞争力的长期性因素。在我国出口面临的诸多困难中,劳动力成本上升问题不仅对当前出口不利,而且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长期性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长期来看,劳动力收入增长有助于提高消费率,促进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但同时会削弱我国的出口和引资竞争力,明显增加稳定外需,促进就业的难度。如果劳动力成本上升和高通胀、人民币升值的作用叠加在一起,对出口和整体经济的冲击将难以估量。
综合以上因素,对今年出口增长的预期不应盲目乐观。预计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在2季度后将明显回落,全年可能达到10%—15%恢复性增长,超出危机前水平的可能性较小。
基于上述判断,目前首先需要保持稳定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适度稳定性。涉及税收、利率和汇率等外贸调控工具的短期性政策近期不具备调整的条件,二三季度以后,如果出口和进口继续保持较快“双增长”,并恢复到危机前规模,可适度淡出;对于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信贷担保和政策性贷款等机制性建设则应长期坚持并逐步完善和加强。
第二是要加快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按照欧方统计,2008年英、德、法、意等4国进口中来自中国的份额平均仅为6.7%,与美国市场相比,提高市场份额仍然具有较大空间和潜力;应当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中,适当增加英镑和欧元在一揽子货币中的比重,以便提高双边汇率的相对稳定程度,有利于提升相互贸易的重要性。随着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加大对这些国家的市场开拓力度具有长期性战略意义。应尽快将更多具备条件的新兴国家列入跨境贸易本币结算的适用范围,通过双边合作为企业创造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环境;同时将这些国家作为我国下一阶段商建自贸区的优先对象,提高双边合作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