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月度宏观经济数据出炉,通胀预期等成为关注的焦点。然而,浮出水面的风险不是风险,潜藏于冰山之下的风险才是真正的风险。目前,我国面临三大隐性风险。
第一个风险,实体企业处境越来越艰难,盈利越来越困难。
虽然CPI上涨温和,但4月份PPI同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由于国际市场大宗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国内生产资料和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以及翘尾因素,导致实体企业的运作成本越来越高,许多企业盈利岌岌可危,二季度一些重要行业盈利可能大幅下降。
从去年12月开始,PPI由负转正,此后一路上升,从去年12月的1.70%上升到目前的6.80%,此时距离2008年下降周期刚好一年时间。国家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数据的当天,广东省海关公布广东进出口数据,虽然4月份当月出口21.9亿美元,为近23个月以来单月出口新高,但仍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难题,出口产品成本的上涨在15%以上;二是主要企业劳动力工资成本上升15%~20%;三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许多出口企业不敢接大单、长单,制约了出口的增长;四是供电不足的制约。
这与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可以互相印证。今年前4个月,主要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增加,均价出现明显回升。铁矿砂进口2.1亿吨,增长11.6%,进口均价为每吨100.3美元,上涨27.2%;大豆(3837,-15.00,-0.39%)进口1523万吨,增长9.9%,进口均价为每吨452.1美元,上涨13.3%。
为寻求国际贸易平衡,中国正在扩大进口以缩小贸易顺差。海关统计显示,今年前4个月,中国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392.9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则为顺差124.8亿美元;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845.8亿美元,增长6.5%。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近日表示,今年中国贸易顺差将在去年同比削减100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减少1000亿美元,上半年外贸进出口处于平衡点将成为常态。这意味着,出口企业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中国将回到内需主导经济,竞争将更趋激烈。除了垄断企业外,希望靠提价转嫁成本基本无望,多数规模不大的实体企业将尝到原材料价格泡沫与终端价格徘徊不前的痛苦。
由于房地产投资与基建缩水,中国经济增长将与企业盈利一起,见顶回落。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8%,增速比3月份小幅回落0.3个百分点。
第二个风险,存款活期化在继续,现金随时可以制造下一个资产泡沫。
央行与银监会控制信贷已见成效。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末,M2余额为人民币65.66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48%,增速低于3月末的22.5%,也低于上年同期25.95%的增速。M2同比增速自去年11月达到29.74%的峰值后,一直保持逐月下降趋势。4月各项贷款增加7740亿元,接近市场8000亿元的最高预期。今年1~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为3.37万亿元,迄今新增人民币贷款已达全年目标的45%左右,未来信贷总量仍将受到严格控制。
令人担忧的是M1增长迅速。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3.3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1.25%,增幅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高1.31和13.77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3.97万亿元,同比增长15.76%。当月净投放现金577亿元,同比多投放66亿元。资金仍然充裕,尤其是市场现金较为充裕,由于负利率的存在,存款短期化现象愈演愈烈。动辄数万亿的现金,随时可以在股市与楼市、期货市场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泡沫,如果有关方面放松调控,出现资产品价格的报复性反弹就会成为现实。因此,政策抑制投资品价格、将资金锁定在股市、楼市将会成为长期趋势。
第三个风险,发生中国式的债务危机。
地方债务庞大,多从银行贷款,并且统一以土地抵押。4月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去年地方财政土地收入1.6万亿,地方融资总量7.2万亿。按照6%的利率计算,地方政府今年需要支付5280亿元的利息,三分之一土地收益用来付息。一旦地价下行,地方政府就会破产,进一步连累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坏账。
企业与个人贷款同样大多以房地产为抵押物,面临同样的抵押品价格下降风险。如果处理不好,中国会产生具有特色的债务危机。
最后,说件值得高兴的事儿。消费者的信心在提升,消费总额在增加,预示着未来内需的广阔前景。5月6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过去12个月中上升了19个点,2010年一季度达到108,较上季度上升4个点,为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