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区分两代人的标志是饿肚子? “中国制造”转型寻路

发表时间:2010年06月08日    作者:曹理达/周慧兰

     近来,国内制造企业劳资纠纷事件逐渐增多,反映企业在用工成本上升后所承受的经济、社会压力在逐渐增大。当前国内宏观政策的任务正从保增长转为调结构,中国的制造业面临怎样的转型和升级?全球经济格局也在激烈变幻之中,“中国制造”如何保持竞争力和增长潜力?为探讨中国制造业升级等相关问题,本期采访了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曹建海、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副研究员梅新育。

  代工模式终结?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中国“世界工厂”的用工模式已经终结。如何看待制造业传统模式目前所遭遇的挑战?

  曹建海:中国制造业作为世界制造巨头,靠低工资、血汗工厂、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基本上是到头了。下一步要大幅度提高工资水平,这会使一些微利企业面临压力;不仅是工资上涨的压力,还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来自资源和环境的税收压力。只有能承受多重冲击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不能承受冲击的,要么消失,要么转向国内市场。现在有人担心这些企业被淘汰会引起更多的失业,我认为这种低工资的就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张燕生:改革前30年的发展模式中,代工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贸易和生产模式。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中国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中。跨国公司的产品价值链在全球进行配置,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和环境,构成了中国的综合竞争优势。这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因为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当成本持续上升之后,这部分工序或生产环节链条会不会留在中国就很难讲了。当有其他国家和地区可以替代中国低成本的优势,这部分贸易就会对外转移。前30年的代工模式,对于中国的发展是功德无量的。代工模式解决了资本和外汇的短缺,培育了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体制的转型,让中国进入了全球化的浪潮中,完成了理念的转变。但在未来30年这种模式难以为继。原因很简单,代工模式是小经济体的模式,是低端的发展模式,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制造业升级的大方向。

  梅新育:近年来我国劳动争议、劳资纠纷案件迅速增长,这是有目共睹的。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由于生活成本上升,另一方面是工人要求合理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这是工人天经地义的权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必然要上升,这是必然趋势,是不可人为进行阻挡的。企业想要继续过去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策略,必然会导致劳资冲突事件接连发生。所以,现在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该形成共识,原来基于低成本劳动力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在全球化背景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要改善员工待遇,最大障碍就是同行之间的跨国恶性竞争,我称之为“全球化绞肉机”,也就是争先恐后地为欧美跨国企业和资本提供更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环境成本,以此铸造自己的“成本优势”。这样,假如我国要求改善员工待遇,某些资本将在逐利动机下外流。有些外资企业就是摆出了这样的姿态:你让我加薪,我就关了厂去别的国家投资。

  而从次贷危机爆发至今,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在宏观经济稳定性、政治和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凸显出来,且不说其它新兴市场国家宏观经济稳定性、政治稳定性、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和员工素质等方面都无法和中国相比。由此看来,当前是推动提高工人待遇的好时机。

  如何满足福利诉求?

  《21世纪》:80后、90后的新生代打工者,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竞争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面对新生代打工者的福利诉求,政府、企业和劳工组织应该如何行动起来,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张燕生:如何衡量两代人的差别?最直接的标准是饿肚子,饿过肚子的是改革前30年的一代人,没饿过肚子的是未来30年的新一代人。什么人才能接受“血汗工厂”呢?只有饿过肚子的人才能接受。新生代打工者是改革之后成长起来的,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没饿过肚子。他们是中国进入近现代之后,第一次跟全球的理念同步的一代人,是受过最良好教育的一代人。企业试图用前30年的模式来对待他们,他们是不可能接受的。企业对于员工的不公正待遇会遭到越来越多的抗议,这也对企业对员工的福利待遇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梅新育:未来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在哪里?首要的竞争优势应该是我们人力资本的高素质。新中国建国以来,政府在普及基础教育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推动,目前我国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而被视为我们主要竞争对手的印度,起点比我们好,但目前的识字率还在百分之五六十左右。一个还有近一半人口是文盲的国家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制造业强国呢?所以我们在人力资本上的优势是非常显著的。另外,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很强,我们的文化传统让人们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靠自我奋斗得到更好的生活。自我奋斗的精神是中国人力资本的核心价值。

  现在的80后、90后的新生代也继承了前一辈人的奋斗精神,照样有吃苦精神。社会上对80后、90后的自我奋斗和吃苦精神有担心,这一方面是没有注意到现在吃苦的形式与以前不完全一样,另一方面是过多地注意了只占一小撮的颓废之徒,把他们当做80后、90后的代表,却忽视了“沉默的大多数”。其实,现在产业工人的主体都是新生代劳动者,既然“世界工厂”的称号在他们手里铸就,那么这个事实本身就足以证明他们的奋斗和吃苦精神。他们艰辛工作、承受工作压力,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维护自身合法合理权益方面,他们都表现出了可贵的能力、担当和魄力,这些品质和干劲值得肯定,社会应该更多的关注这个群体当中“沉默的大多数”,让大多数人的合理要求和公平诉求体表达出来。

  《21世纪》: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逐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打工者选择就近务工,到家乡附近的城市和乡镇谋求发展。中国的制造业在区域上应该如何布局?沿海向内陆的产业传递应如何完成?

  梅新育:产业政策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二是传统产业生命周期的延长。对于传统产业发展,在成本上升趋势下,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适当缓解成本上升压力。我们有广大的国土,不同区域之间发展落差较大。所以,可以进行产业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这样进行产业转移的好处很多,内地打工者不用再背井离乡就可以找到有体面收入的就业机会,能够享受家庭生活,生活质量更高,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

  张燕生:在家乡附近务工打工者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父母、亲友能够分担这些年轻人的一部分工作压力。但是企业对员工的不公平待遇并不能就此得到解决。我们要肯定的是年轻一代对于公正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诉求,应该推动现实朝这个方向进行改变。目前所提倡的出口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其核心问题是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而并不意味着把落后的生产模式转到中西部地区。不是把旧模式转变到新地方,而是要旧模式转变到新模式。

  曹建海:现在海外需求不多,东部地区的需求也有限,工厂就没有必要集中在沿海,所以产业向内地转移是必然趋势。但在转移过程中如果没有实现产业升级,不能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所推动,而只是把污染产业平移到中西部地区,那肯定是不成功的。

  大城市生活成本过高,收入过低,工人根本无法维系家庭的基本生活,也无法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即使回到老家搞农产品种植也比那挣的多得多。所以,这种简单的代工模式肯定是走到了尽头,下一步是涨工资。企业对员工不能采取临时雇佣制,应着眼长远,培养自己的人才,注意工人人力资本的提升。成本上升之后,企业就需要和被代工的企业重新谈判。中国制造业优势相对越南等国而言仍是巨大的,不会因为涨一点工资就失去市场。

  “中国制造”优势何来?

  《21世纪》: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如何完成?“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如何保持?

  曹建海:产业升级指的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高耗能、高排放向节能减排的方向转移;从投资品市场向消费品市场转移;从物质产品向服务转移。如果仅仅以单位时间的生产率或单位产量的物质消耗来衡量的话,意义不大。就像是由于生产率的提高,每吨钢消耗铁矿石都有所减少,但因为钢铁产量更大,所以总的消耗还是在加大。反过来,整个产业向着更加消费化、健康、服务、无形的产品转变,附加值越来越大,消耗越来越少,对人力资本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这才称之为产业升级。未来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坚持实体产业不动摇,提高劳工报酬,对环境和资源征税。在要素价格合理化的基础上推动技术进步,同时采取减免税措施,鼓励那些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获得更快发展。

  张燕生:未来我们的经济增长引擎将由出口转为内需。今后的经济增长要更多的依靠城乡消费和民间投资。未来代工企业将会从外销为主转为扩大内销。国内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转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代工企业要在“微笑曲线”上向两端延伸,也就意味着只有那些产品和服务有持续附加价值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去。未来出口企业要从过去的低端模仿转变到自主创新,靠技术进步引领产品升级。随着国内市场机制逐渐完善,出口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也会逐步减少。外资企业在未来必然要和其他企业在公平的政策环境中进行竞争。所以在接下来的30年中,这些企业必须依靠自身来生存发展。

  梅新育: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旧是制造业和出口大国,还是要保持世界工厂地位。现代服务业是建立在制造业的基础上,没有制造业做基础,现代服务业只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制造业的发展能够为足够多的人提供分享发展成果的机会,可能一时分享的份额不理想,但是多分享比少分享好,少分享比没有分享好。未来政府和社会都会推动劳动者收入和福利水平适度提高,以前单纯的讲“创造就业机会”会转为“创造体面收入就业机会”。

  而且,未来依靠内需不等于说出口不再重要了。我国很多产品产量占全世界总量的80%-90%,虽然我们有广大的国内市场,但是以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市场,如何消化这么高的产出?还是要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目前我国的工业基础是建国后60年艰苦奋斗的成果,不应在“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旗号下轻易放弃,自废武功。并且我们的产业想要保持可持续的竞争力,必须有海外市场。仅仅依靠国内市场的企业和产业,等到国内市场饱和、中国人口老龄化来临时,必然没落。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我们现在在国际市场上不仅不能收缩,还要进一步扩大,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行业地位。

  另外,中国的基础设施现在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最好的,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对于想要赶超我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这方面我们的优势可以维持比较长的时间。像印度、越南等国家,政府财力有限,无法有效率的集中大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最后,作为一个大国,我们的制造业拥有规模经济效应,这是其他小经济体很难具备的。整个产业链的配套非常完备,国内市场也逐步发育成熟,代工企业可以在中国高效的配置生产。随着“中国奇迹”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我们可以把国内市场的标准和风尚转化为全球市场的标准和风尚,超越“全球化绞肉机”的困境。目前很多的流行产品,承载的都是西方的生活风尚和价值。这些产品风行世界,制造商就只能给他们做代工、做贴牌,各个出口加工国在制造环节杀得头破血流,而设计、品牌、流通等高附加值的环节都握在欧美跨国公司手中。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就能够让中国企业占据收益率最高的环节,主导全球产品的方向。

稿件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资讯  
·在市场波动中保住利润,浙江制造业老板们如何应对?[2023-01-25] 
·“世界工厂”东莞:你究竟有多少料?[2022-05-09] 
·国货二十年“假洋牌”史:换个外国名,身价就值上百亿?[2022-01-12] 
·加快培育制造业优质企业 六部委拿出了哪些重磅利好[2021-07-05] 
·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 中国如何力避“断链”与“脱钩”[2020-10-08]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终结? 富士康紧急辟谣!到底发生了什么?[2020-08-14] 
相关出处  
·宏调“迷局”:4万亿投资后遗症开始显现[2010-06-07] 
·整肃1.88万亿“表外”融资 监管层设定6月红线[2010-06-06] 
·G20对抗经济二次衰退 各国央行或推迟加息[2010-06-06] 
·实名制波澜不惊 电商界渴望全国监管平台[2010-06-03] 
·B2C网站盈利困扰 80%成本用于广告宣传[2010-06-02] 
·投资非洲小额信贷政策有望出台[2010-05-31]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