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棉花质检体制改革过渡期于2010年8月底结束。5年来,纤检系统作为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主力军不辱使命,走过了国外30年以上时间走过的路,成果辉煌。
头脑风暴:深思棉花质检体制改革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研讨会印象
4月21日至22日,纤检机构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和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研讨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召开。中国纤维检验局局长陆阳、副局长张克才出席会议,来自全国18个省,共33个纤检机构的45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参会代表围绕当前棉花质检改革和棉花质量监督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包括研究和确定今后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交流。
高度重视:此次研讨会有重要意义
2001年7月1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7月3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8月10日,发布新的《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9月5日,发布《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以“一放、二分、三加强”为核心,新一轮棉改正式启动,由此宣告中国棉花流通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调节。2003年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方案》在改革的实施步骤中提到“2005棉花年度起逐步推行新体制”,正是这一年开始,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拉开大幕。
按照《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我国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以5年左右的时间,更新改造棉花加工企业生产设备,规范棉包包型和重量;对成包皮棉实行信息化逐包编码;制定适应仪器化检验的棉花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公证检验;发展棉花专业仓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张克才副局长在讲话中强调了此次会议的背景,他说,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棉花质检体制改革5年过渡期将于2010年8月底结束。国家发改委决定开展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总结工作,纤检机构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总结工作中承担着核心作用。另外,在谈到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时,张克才说,十年前棉花流通体制发生了变革,针对棉花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产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为迎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棉花产业健康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国家有关部门将组织开展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工作方案,《战略研究》内容分三大主体和七个子课题,其中的子课题《完善棉花质量保证体系研究》由中纤局牵头负责,同时中纤局还参与了其他三个子课题《完善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和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完善产区统计及信息监测体系研究》、《棉花市场调控机制研究》。
张克才指出,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总结工作关系到改革如何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关系到国家对棉花产业定位和扶持政策的制定,都直接关系到纤检机构今后的工作任务和发展方向。为配合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做好改革总结和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中纤局召开了此次研讨会。
精神振奋:五年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五年紧锣密鼓的推进,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正如张克才副局长在讲话中提到的,通过五年的改革,棉花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改造基本完成,加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加工质量得到保障;纤检机构仪器化公证检验检测能力全面提高,适应仪器化检验的棉花标准已经施行;棉花市场逐步规范,棉花交易方式呈多元化发展;新体制棉花市场认知度逐步提高,纺织企业使用大包棉比重大幅提高。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899条生产线按照新体制要求完成设备更新改造,改造率达到92%。全国已建成仪器化公证检验实验室87家,共配备391台HVI,检验能力达到564万吨,实验室建设总投入近10亿元,已基本建成可在加工环节提供仪器化、普遍性权威检验的检测体系。国棉利用HVI检验结果配棉系统研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应用企业配棉成本显著降低,产品质量更加稳定。较大规模的新体制加工企业,由先前的单一销售方式,逐步向现货交易、电子撮合、期货交易、仓单质押、国储棉交储等多种方式转变。充分利用大包棉所具有的优势,拓宽了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外,随着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新体制棉花市场份额提高,用棉企业已经逐步认可新体制棉花在品质方面的优势,主动查询和使用仪器化公证检验的结果,使用新体制棉花企业所占的比率已从2007年度的44%上升到2009年度的92%。特别是部分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的纺织企业会主动采购大包棉,并在同样品质的情况下,以每吨高于小包棉200-300元的价格进行购买。随着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覆盖率的增加、检验质量的提高,目前,已形成部分纺织企业只选购新体制棉花,并利用仪器化检验结果指导生产配棉的局面。
与会代表积极发言,会场讨论气氛热烈。在谈到改革的成绩时,甘肃代表黄宏(调研员)不无自豪地谈道,截止2009年底,甘肃省棉加企业已有400型大型打包机56台,由国产先进设备组成的智能型加工生产线42条,有55家企业配备了在线回潮测试、电子称重和电子条码信息系统,并已全部参加了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已基本完成棉花质检体制改革所要求的企业技术改造任务,改造进度位居全国前列。经过改造,甘肃省新体制棉加企业一改过去脏、乱、差、小的面貌,不仅厂房宽敞明亮、厂容厂貌焕然一新、加工现场整洁有序,而且棉花加工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提升,部分企业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为适应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加工规模的扩大,新体制企业还普遍加大了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增添了信息网络设备和专业人员。绝大部分企业可以根据交易要求,按照棉花仪器化公检结果进行组批,通过电子撮合、竞拍等现代交易方式开展棉花交易,目前甘肃省已有14家企业开展了棉花期货交易,比2004年家增加了11家。另外,棉花仪器化公证检验工作的全面推行,逐包棉花质量检测数据的即时公布,有力地促进了新体制棉加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使得甘肃省棉花品质显著提高,尤其是对纺织生产影响较大的长度、长度整齐度和断裂比强度等棉花内在质量指标连年提升。
作为用棉大省,浙江省纤维检验局李初夏局长发言提到,2005年国家推行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后,流通领域新体制大包棉比例不断提高。2007年起,浙江省纺织企业开始使用大包棉,使用数量逐年递增。到2009年,大包棉用量已占全省纺织企业用棉总量的70%以上。浙江省使用新体制大包棉的产地主要有新疆、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等主产省。
集思广益:分析问题与研究棉花产业战略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棉花体制质检改革中也面对种种问题,在肯定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与会代表也都提到了各地棉花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如新体制棉花没有全面覆盖,尤其是内地部分省份的覆盖率依然很低;新体制企业的棉花没有全部送检;还存在着混等混级、异性纤维、标识不规范等质量问题;存在着新体制棉花在加工环节取样不规范、标识不符问题,以及棉花加工企业内部质量管理缺乏自律,企业诚信体系亟待完善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下一步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即如何完善棉花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依据。
在棉花产业战略研究方面,与会代表们分析了近年来棉花质量状况、棉花市场体系现状、棉花的购销方式及趋势,并分析了建立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的棉花配送体系和仓储监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现有棉花期货市场、电子撮合市场等现代市场体系的功能作用和发展趋势。棉花质量提高的最终受益者是棉纺企业,所以这次会议上,代表们也带来了棉纺企业的意见,重点讨论了棉纺行业对棉花质量的要求、差别化需求及变化趋势。
在谈到纤检机构如何在纺织产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产品名牌、提升产品效益过程中发挥作用时,山东淄博纤检所的张胜所长说,对于新体制棉花的检验数据,棉纺企业的接受需要有个过程,刚开始可能对我们的检测结果存有怀疑。一些名牌企业接受了,慢慢地再推广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他还讲述了淄博纤检所和当地的棉纺企业鲁泰集团合作的过程。2008年六月份,张胜所长和其他几个所领导去找到了同是位于淄博市的鲁泰公司,提出为企业的采购的棉花进行HVI检验,开始并没有得到企业认可,尤其是负责具体工作的领导不同意。可是张所长他们没有放弃,找到了公司主管技术工作的副总,跟他讲了合作的目的、具体办法包括对服务的承诺。后来又邀请公司的三位技术负责人去所里参观,在看了纤检所的设备包括具体的流程演示之后,他们表示对实验室的条件特别满意,同时也有些惊讶。接着企业主管领导决定双方开始合作。合作开始阶段,为了保证不影响企业的正常使用数据,采用一个办法:双方各用一半的试样同时进行检验,然后双方对比检验数据。这样从2008年11月开始运行了一个月左右时间,大概检验了20多批长绒棉,当时我们没有长绒棉的检验的标准样品,又购买了校准样品及较准设备。一个月下来,将双方的结果做一对比之后发现,企业普遍认为我们的检验结果比较稳定。当时还提出,我们做的断裂比强度比企业的要高一些,后来分析原因是:由于企业的HVI不用标准样品,设备状态运行不够稳定,而且试验室的温湿度条件达不到我们的精度,对评估样品有影响。正式的检验从2009年1月1日开始。开始检验后又有新的问题,企业反映说,收到我们的检验数据后需要人工来计算一些指标,来配棉。这样工作量非常大,纤检所的技术人员又帮助企业开发了这个转换数据软件,为此还获得了淄博市质监局的创新奖励。合作至今,鲁泰集团的棉纺生产已经离不开我们的检验数据,现在采购的国产棉花都要拿到我们这里检验。
在代表讨论过程中,陆阳局长不时根据具体讨论的问题做了点评和小结。陆阳局长指出,棉花产业的战略研究应将棉花的生产、加工、流通和使用有机的联系起来,我们要按照国务院的产业振兴规划要求,广泛和棉纺企业接触交流,增加其对HVI指标的认识,同行业协会联合起来,从典型抓起,从认识程度高的抓起,通过已经转变的企业在行业内广泛宣传,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上发挥我们纤检机构的作用。
张克才副局长在会议总结中谈到,5年棉花体制改革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无论是标准的制定还是中国色特征方面,以及实验室装备、人员的培训等方面,我们既是改革的推动者,也是试验者;既是同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但是我们的使命没有结束,还有很多工作正待着我们去做。他要求各位代表在做好总结的同时,应将更多精力放到新一年度棉花质量监督工作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