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缝纫机曾经一度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上世纪80年代中国姑娘嫁妆必要的“老三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中,缝纫机是最受新娘青睐也是最实用的。但是,当日本的家用缝纫机普及率仍保持在70%以上的今天,曾经风光一时的家用缝纫机却在中国落寞收场。是什么因素造成了目前这种迥然不同的格局?
日本家用缝纫机一直畅销,有四点原因:一是日本的女性就业率低,主要是从事家务,使日本本土的家用机市场比较大而且相对稳定。二是在使用缝纫机的过程中,日本也借鉴和引入了当时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的方式:将缝纫手工课程引入学校。在小学及初高中阶段设置不同难度的课程,教授学生缝纫技能。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缝制机械工业会每年都会组织全国性的小学及初高中生缝纫作品大赛,家长和学校也都积极配合,包括兄弟公司、蛇目公司等各个大家用机生产商多年来一直对赛事进行赞助,使这一赛事长盛不衰。三是日本缝机业协助教育部进行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等,为推动缝纫技能的教育、普及和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为了培养这种文化,日本把每年的3月4日定为缝纫机节。四是日本的缝纫机技术与包括电控、扫描、高速摄影等其他科学技术的结合,使其技术逐步在世界同行中处于领先位置,功能上不断推陈出新,在欧美这些老牌市场的地位十分稳固。(http://shop61776573.taobao.com)
而反观家用缝纫机在中国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另一条路径。
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低消费能力的环境中,我国百姓的消费方式采取买布裁衣自缝为主。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家用缝纫机获得大规模发展,家庭普及率一度超过50%。这背后是中国几亿个家庭支持着自成一体的市场体系。但当时家用缝纫机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生活资料,功能也比较单一,停留在普通缝纫上。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后,服装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崛起,而作为生产装备的工业缝纫机的需求大大增加,家用机产能过剩,市场不可避免地大幅萎缩。此时,中国的女性更多地走出家庭,走上工作岗位,很少有人还在家里用缝纫机制作衣服,而中国蓬勃发展的服装业也给人们带来美观、便捷的成衣。这样的情况下,家用机似乎在短短几年内就隐退,难觅踪影。(http://shop61776573.taobao.com)
对于目前国内百姓难以对家用缝纫机产生热情的原因,相关专家分析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人们的认识、文化观念上的不同。
据相关统计显示,经济水平达到人均GDP6000美元的时候,人们才会有对多功能家用机的需求。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庞大,达到这一经济水平的人还只是一小部分。这些人衣食无忧,注重生活的情趣和内涵,喜欢创意生活,自己动手做些东西。这时候,新型的多功能家用机作为一种创造性的DIY工具走入他们的生活。
而对缝纫机留有深厚感情的“80前”的人们,多功能家用缝纫机要如意地使用,发挥其强大功能并不容易,找专业培训难,原料配件不好找,缺图少样,使用不是很方便,缝纫机的使用率也不会太高。目前,大多数人还在追求“品牌化”的生活,并不能认同和享受自己制作东西的快乐和成就感。
相对而言,日本的缝制文化是无处不在的,所有人都乐在其中。走进街边的小超市,经常有一个角落是属于手工布艺的。机器、原辅料、工具、布料、图纸、书刊……所有的东西可以采取一站式购物,既方便又是一种情趣,大家都愿意动手做东西。而且,女士们背着自己做的包包走在街上,可以看到她们的闲适和自足,并不亚于背一个名牌包所能带给她们的快乐。所以,中国最缺失的是对缝制文化的认同和宣传。(http://shop61776573.taob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