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途中,难得如平时有众多信息来源,从手机上读到的新闻就格外记忆深刻。端午休息,随意挑出几条,反而感觉其中隐藏有不可忽视的市场信号,即中国宏观经济正在迎来双升值的局面,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此,市场会产生新的政策预期。
所谓双升值,首先是人民币的“被升值”。
近来,由于希腊出现资不抵债的困境引发的欧元信誉危机,引发了欧元对美元的大幅贬值。连带着包括欧元区在内的欧洲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在伦敦街头行车,不断可以看到路边的写字楼和住宅边竖着写有“To Let”的大牌子。街头出现如此多的房子等待出租,久住伦敦的朋友说,类似的景象,1997年曾经看到过。欧洲人为此颇为焦虑。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甚至警告说,明年年底,欧洲银行业将可能损失近2000亿欧元。美国《新闻周刊》曾语带调侃地评论:英文中的“危机”一词来源于希腊语,而现代希腊人让全世界领略到了这一词语的真正含义。在世界认为可以使用“复苏”一词时,一场希腊危机又将世界经济拖入险境,而且威胁到了世界第二大货币欧元的生存。而对人民币而言,虽然声明是盯住一篮子货币,但显然,市场认为更为接近盯住美元。相对于欧元,美元坚挺、上扬,而人民币就“被升值”。截至2010年6月17日,欧元兑美元已跌到1:1.2273,比2008年7月15日的1:1.6038,已跌去了接近23.5%。同样,人民币对欧元等于“被升值”相应幅度。
欧元的大幅贬值,人民币的“被升值”,对于中国旅游者和留学生而言,在欧洲的费用就显得大为降低,某些商品甚至显得比在国内市场更为便宜。而对中国主要做出口的企业而言,却可能是一场灾难:欧洲订单的大幅减少,利润大幅缩水。于是,就可以读到这样的报道,北京的服装商贩纷纷去东莞抄底,发现厂家的仓库堆得更满,可以拿到的价格更低,甚至有预测说,北京市场相应服装类别的价格可以拉低10%到20%。
对中国企业与经济,欧元的危机更可以看做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测试”。因为,更大的升值压力也还存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美国一名资深议员就中国压低汇率问题提高了警告分贝,威胁称,如果北京方面到下周20国集团(G20)峰会还不改变汇率政策,就将付诸立法程序。“经过7年时间,美国和国际社会的耐心已经耗尽,”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桑德尔·莱文(Sander Levin)表示。
双升值的另一个“升值”,是中国劳动力的升值。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收入的新闻纷至沓来,已不再抢眼。令人瞩目的,已是集体工资谈判,是劳动者对今年国家将大幅提高收入水平的预期,甚至对相关研究人员所声称的5年翻一番新闻的深信不疑。
有意思的是“逐渐增加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成为中国在双边对话中承诺的重要内容。
5月24日至25日,中美在北京进行了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经济对话。对话的成果,当然涉及许多重大问题,在促进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更加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四个方面,有了长长的成果单子。但在对话后的联合成果情况说明中,也可以看到有深意的表述:“美方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承诺采取措施增加国内储蓄,迄今,私人储蓄已经有所提高。”“中方将继续努力,增加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方将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增加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
国内经济问题拿到双边对话平台上讨论,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伴生物。而在这样的场合涉及“逐渐增加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问题,并写入“联合成果情况说明”,说明这一表示的分量与作为政策选择的现实可能性。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必然结果,就是劳动力的升值。拥有更高的消费支付能力,对于每一个劳动者,都是不会拒绝的。
因而,由2010年开始的新的10年,可能就是“升值的10年”。
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令全世界为之羡慕。在这样的大格局下,不管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升值,人民币币值都可能一步步走高,并在一步步走高中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与世界一些大的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仍然存在;但与中国以往不同的是,在劳动力市场上,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才可以获得。虽然,有报道说,国家可能采取调整税负等办法,来促使企业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但不会有哪一个经营者真的认为,增加居民收入全由国家通过减税买单。
于是,中国经济管理者与市场参与者,将共同面对“升值的10年”。劳动者、投资者、管理者、宏观经济管理者、裁判者等等,都面对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新的规则。
问题是,面对将一起走过的“双升值的10年”,我们每一个人,和作为选择者和决策者的政府,是否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政策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