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六宣布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后,22日与2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分别上涨295个和下跌122个基点。无论从涨跌的幅度还是双向波动方面看,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
对此,中国长三角地区一批产品出口主导型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人民币汇率调整在预期之内,企业已经做好准备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杭州肯莱特传动工业有限公司是研发生产石油工业用高效能传送带的企业,一半产品出口。目前企业还是美元报价,但是已在价格上提前预留了空间。公司董事长汪金芳说:“我们对国际报价已经按照1美元对6.5—6.2元人民币的汇率来计算。如果不是产品有竞争力,不可能有这样的底气。”
今年以来,无论浙江的外贸出口企业,还是他们的国外生意伙伴,对于人民币升值一直就有着强烈的预期。
今年1到5月,浙江省具有传统优势的机电、纺织服装出口呈现金融危机以后的报复性增长。其中机电产品同比增46%,纺织制品同比增长32%,服装同比增长13%。
在沿海外贸的“出口订单潮”背后,但是订单交货时间越来越短,外商催得越来越紧。记者了解到,订单短期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外客商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浙江省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张汉东认为,如果企业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预期明确,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及时调整。企业可以向上游分摊成本、企业内部挖潜、向下游销售商提高议价能力等方法消化。
张汉东说,这次央行强调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为促进全球经济平衡作出的努力。“民间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越来越强烈,如果中央一直没有明确表态,企业会进退两难,不敢放心安排生产销售计划,这种伤害恰恰是最大的。”
数据显示,浙江省大部分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为4.88%,纺织、服装等传统出口企业的利润率在2%—5%之间。如果人民币升值3%—5%,许多微利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长三角一带的外贸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经营策略,应对汇率波动对企业的影响。
浙江省诸暨市达亨控股集团董事长何先永表示,汇率改革是预计之中的事情,基于对汇率调整的预期,和许多企业一样,达亨控股还多种货币结算、远期结汇等财务手段,避免更大的利润亏损。
这家主要从事服装出口的企业在国外开设了分公司,通过将大陆的总公司原材料运往国外生产基地生产、销售,可在最大程度上减小人民币汇率波动造成的出口压力和经营损失。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策略很有预见性和必要性,这也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另一条转型升级的路子。”何先永说。
还有部分企业可以通过进口抵消升值冲击。浙江省遂昌县凯恩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顾飞鹰说,凯恩集团进口和出口业务都有,比如在制造特种纸上面,我们大量进口国外原木浆,人民币升值,实际上对企业是有好处的。
江苏省社科院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实行汇改以来,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逐渐增强。从外汇避险工具运用来看,远期结售汇和贸易融资成为主要的外汇避险工具,分别有52%和23%的样本企业采用这两种工具;从结算方式来看,分别有31%和10%的样本企业采用尽快结汇、提前收汇或预收货款应对汇率风险。
从生产经营手段来看,企业主要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定价能力来转移汇率风险,有82%的样本企业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来应对风险,有57%的样本企业通过谈判提高出口价格来应对,有33%的企业通过提高品牌影响力来增强应对能力。
记者了解到,一些企业通过开发差异化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出口竞争优势。江苏恒力集团主要围绕亮光丝这一方向开发了许多新产品,如上年开发的“亮丝隆”超亮光涤纶长丝,被中国纺织协会认定为国内领先产品,深受出口市场欢迎。
盛虹集团则瞄准“超细纤维”这一方向,全力开发“超细纤维”产品,目前公司超细纤维的产能居世界前列,被誉为“全球超细纤维专家”。
“关键还是通过实施汇率改革掌握汇率的话语权。”顾飞鹰认为,如果汇率的话语权一直在别人手中,中国的企业永远都会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