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首页 | 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 公告通知 | 配额查询 | 招标专栏 | 配额行情 | 清关情况 | 配额快讯 | 配额分析 | 配额调剂 | 签证情况
 你现在的位置:频道首页 >> 信息正文
什么诱惑什么——中国时装设计师发展的几个制约因素(上)

发表时间:2010年07月09日    作者:田占国

  引言:几年前,丁镇一篇《服装设计师的细说与戏说》在业内引起相当大的轰动,原因无它,在这篇文章之前,没有哪一家机构给中国的时装设计师们用某些特征加以区分。

  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到来的时候,再回头去看当时对中国设计师群体的认知,根据设计师的出身或工作流程将设计师进行归类,不免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和盲目性。最起码,在几年后的今天,当时曾经被业界诟病的若干类别,已经成为构成中国服装设计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专业院校毕业的新生代、在西方时装发达国家进修回来的海归、看好中国市场进而与国内企业紧密合作的外国设计师,以及从非服装领域进入时装设计的创意者……使这个群体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正如10年前,我们无法想象到今天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发展道路会如此多姿多彩一样,我们也无法想象出10年后这个群体的面貌和构成会是怎样。创意的未来、时装的未来、设计师的未来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都是个谜。

  这个未来并不是由浪漫的法国设计师安德烈·库雷热 (AndreCour-reges)在1964年发布的“月球女孩”(Moon Girl)系列开始的那种由太空、宇航主题组成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未来主义”(Futurism)。或许,可以说,时装设计师的未来与主义无关。

  21世纪前后的20年间,人们生活方式、生存空间、心理诉求、信息交流、材料使用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过去近千年的总和,作为现代社会职业构成中的一环,时装设计师的社会地位、工作方式、工作环境等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毫无疑问,下一个10年或20年,时装设计师群体的发展依然会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变化息息相关,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这样几个因素或许会影响他们未知的未来。
  
  设计的支撑

  温莎莎刚刚从英国回国不到一年,就在深圳创办了设计工作室,发展速度并不慢。可能对于他们这些既有国内服装高等教育基础,又在西方开放式的时装教育和企业体系中经过磨炼的人来说,时装设计和创作只是自己对于外界主观认识的客观反映罢了,仅是表现的手段、使用的材料和别人有所区别。而事实上,她现在却很担忧,并非是来自资金或者店铺方面的压力,她的担心在于,过几年后,谁能高效优秀地帮她把创意思想制作成时装。

  在中国服装界,服装是艺术还是技术,多年来一直在争论不休,从裁缝开始入行的老一辈和若干偏向技术工作的从业人士依然强调服装的技术出身,从市场中拼搏出身的设计师强调服装美感的同时较看重服装的实用性;而一些深受中国近30年被归入艺术类的服装高等教育影响的设计师则直接提出了Fashion Art的概念。他们的各自偏好,反映在市场中,便是被冠以“高级定制”字样的服装越来越偏向艺术化发展,如设计师郭培、祁刚等的作品;与休闲、街头字样结合紧密地服装更多强调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穿性和时尚度,如卡宾和刘勇;与传统、经典字样靠近的服装却偏向其着体后的舒适度与工艺的严格和繁复,如王晓琳和梁子。

  Tom Ford在离开Gucci之后沉寂了两年,再出山时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取名为“Tom Ford裁缝店”,虽然他是一个相当知名的国际设计师,但他对自己的高级定制工作室依然保持了最基本的认知。

  在国内,有相当部分设计师是不会自己动手打样、裁剪、缝制的,更不需说工艺流程、流水作业、熨烫整理等工作知识,他们可能仅会画小人,这也是设计师王玉涛一直以精通技术而自傲的原因之一。有很多人说,中国已经是世界级的服装生产大国,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东西。也许是这样,改革开放30年来服装产业的飞速发展、服装品牌的大量涌现、对外服装贸易的坚挺、为国际大牌的代工等等都能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信的理由。但是,服装生产大国无法忽视的现实是,大量传统手工技艺的断代和持续多年出现的用工荒,这种现象反映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的人才转移现象,更从某个层面突出反映了服装生产大国并没有拥有一个强大成熟的服装产业工人阶层的尴尬。

  与中国品牌培育一批代理商、杀一批再培育的恶性循环类似,在国内的服装加工企业中,很难找到对一个企业或品牌,对某种服装品类或技术忠贞的人才,更不用说像田阿桐老爷子那般能够被称得上工艺大师的人。老被国内业界拿来做案例的是:意大利家族企业的工厂里随处可见白发苍苍的老人踩着缝纫机,法国服装界的工艺大师能被政府当做国宝对待……而在国内能够获得一个政府颁发的“技术能手”称号,已是烧了高香的。

  服装生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流水线效率也在不断提升,但人工成本并没有在很多企业里降低,原因是无法找到让新型自动化生产设备发挥最大能效的工人,用古老的方式使用最新的设备,和在大学里用30年前的教材教学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小批量多品种的快反要求设计师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对于将设计师想法变成现实的技术工人来说其要求并不仅仅是熟练工而已。如何培养忠诚于某一个职业、适合现代品牌产品生产节奏、对新型技术设备具有相当强学习操作能力的新一代产业工人,是一个大问题。

  还有,从2000年开始被业界重视的打板师群体,虽然10年的时间让这个群体在业界的地位有所提升,但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并没有像设计师那般迅速,也没有得到更多的社会承认。即使很多企业私下在用高薪玩命寻找能力出色的板师,但发展的产业链条和与之对应的社会环境并没有给他们相应的尊重和生存发展空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业界和社会改变对于蕴藏在时装产品中技术因素的认知。

  此外,随着“高级定制”在设计师的作品中大量出现,相当多的人开始重新推崇服装的手工艺技术。也许是因为这种东西有着高贵血脉——与高级时装相伴传播开来的,代表着人类最高技艺水平的产品,凝结在其中的人文和时间理所应当物有所值。但是,就连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也不得不承认,优秀的高级时装制作工人数量正在急剧减少,高级时装延续的重要制约由此产生。放在国内,可以想见,假如某一天精通刺绣、熟悉传统纹样、能坐下来一针一线缝制100多天甚至更久的手工艺人出现断代,被推到时尚潮头的服装该怎样出现?广东“名瑞”集团十多年前就已清楚认识到这个问题,当时在其工厂中从事盘金绣的工人最年轻的已40岁。

  设计师郭培近几年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和发布赢得了业界的一片赞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她通过自己的企业和设计工作,保护了一批濒临失传的“京绣”手工艺人更值得尊敬,而这些人正是她的服装设计能够达到一定高度的切实保障。与之类似的还有张志峰的“东北虎”对于传统缂丝工艺、苏绣、云锦的保护性开发,让他能够敢于以中国奢侈品来称呼自己的产品。

  从文物或今天的很多非服装类的手工大师的作品中能看到,某个隐秘处总会留下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符号,来证明作品的出处,这种做法不但成为辨别真伪的手段之一,也成为体现手工艺品高价值的所在。那么未来,是否有可能在那些“高级定制”的手工艺产品上,为那些具有高超技艺的手工艺人留下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地方?

  中国人不缺才华、不缺想法、不缺创意,缺的是如何将思想变成现实的手段。同样的,未来制约中国设计师才华表达的,不是其开放激越的思维,不是出人意料的推广,不是惊世骇俗的时装发布,不是对外交流的语言障碍,而是能够支撑其将思想转变为产品的产业工人的稳定和成熟。(未完待续)

稿件来源:服装时报

短信订阅】【信息定制】【发表评论】【收藏此页】【纺织通】【联系行业分析师
相关作者  
·一个时尚源头的崛起 ——中国国际时装周2010/2011秋冬系列后感[2010-04-19] 


相关资讯  
·从创意到生意,中国设计师品牌踏出T台[2023-07-05] 
·帮小众设计师卖了三千万,董洁直播间为什么火了?[2023-03-08] 
·米开理被称为能与Chanel比肩的设计师[2022-12-05] 
·当设计师扎堆来淘宝开店,如何在大众中保持特立独行?[2022-09-06] 
·从头来过——“小裁缝”陆坤:从“时”装设计师到“实”装设计师的华丽转身[2022-08-23] 
·冬奥设计师丁洁:“吃的苦,霸的蛮,耐得烦”[2022-02-18] 
相关出处  
·宁波服企南下求取“女装真经”[2010-07-08] 
·林建辉:擦亮服企竞争利器的三要件[2010-07-08] 
·低碳路求索 家纺业随“时风”转型[2010-07-07] 
·芦茵:创造中国的现代服饰礼仪文化是迈向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2010-07-07] 
·竞争激烈增速增高——4月份全国重点零售企业服装商品销售分析[2010-07-07] 
·成本压力大劳动力优势丧失 下半年纺织出口不确定因素增强[2010-07-06] 
 
·纺织品HS代码
·输欧盟纺配类别对照表
·输美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输欧盟纺织品临时管理目录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配.
·查询:07年度输欧美纺织品首.
·06纺配招标公告公布 樊敏.
· 眼光放在本土上——奥特莱斯.
·商务部关于07年度输欧(美)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第一纺织专业网站群  
CopyRight ©2005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