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告诫说,企业家们只做两件事,第一是营销,第二是削减成本。营销与开支往往绑在一起,相比之下,很多工厂管理人员更信奉“拧干毛巾里的水”,削减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只有这样,企业的利润可能直接翻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当然增强。
在上个星期,我们看到了因为削减成本而发生的产业转移趋势。7月25日,鸿海集团通过了对成都及郑州两地的6400万美元投资计划。至此,长达两个月的富士康内迁之争终于落幕。
在上个月,富士康两次宣布加薪,结果是深圳富士康未来一线员工的底薪从900元升至2000元,富士康深圳各厂区的工人大约有45万人,这意味着富士康每年将新增60亿元的人力成本。2009年富士康的净利润为155亿元,也就是说仅深圳地区增加的人工成本,就会让富士康集团的利润削减近1/3。而内迁后,一般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都会低于深圳,所以会相对缓解薪资压力。
无论是成都,还是郑州,鸿海都是首次投资。按其解释,这两个地区将成为“重点区域”。事实上,包括天津、郑州、廊坊、烟台、成都、武汉等地区都传出过引进鸿海集团的消息。2009年,富士康上交深圳市的税收就超过3亿元人民币,可以想见,无论这家企业走到哪里,都是GDP猛增的象征。
一方面是不断上升的东南沿海人力资源和土地成本,另一方面是中西部城市强大的招商引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河南人主动赢得了大企业的亲睐。而此前,可口可乐已经在漯河开建二厂,百事可乐在郑州即将建厂,达利园则在新郑选址。
事实上,包括以投资眼光著称的浙江本土企业娃哈哈也选择了郑州。他们将在河南商丘投建自己的购物中心,数量规模在未来的3~5年内将达到100余个。而此前,河南商丘市政府与娃哈哈集团刚刚签署了投资总额约5亿元人民币的娃哈哈(商丘)交易大厦以及生产基地的协议。
根据麦肯锡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经济危机中,有79%的企业选择削减成本,但其中只有53%的企业高管认为,这样做确实有助于企业抵御危机。但是,成本削减往往出现问题。
举例来说,目前在东南沿海地区,已有相当部分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将其出口商品生产业务转向内地省市。这种趋势非常显著,一些有实力的纺织服装企业,就在安徽、山东、四川、重庆等地建厂,因为不适应当地环境而撤退的比比皆是。而事实上,早在10多年前,上海许多工厂因成本高企难以生存,搬迁转移,有些终于关闭工厂,或将工厂转为贸易公司,只保留部分制造环节,当地产业在一夜之间遭遇空心化。而如今的情况,也许只是历史的重复演进。市场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