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换标了,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联想“lenovo”的横空出世。有人说李宁此举是为了“去山寨化”;也有人说,新logo失去了原有的圆润和飘逸,多此一举;当然,也有人说李宁换标很失败,但注定成功。
logo代表了品牌形象、企业实力,而logo的变化则昭示着品牌的转型。李宁公司曾经的市场调查显示,李宁品牌实际消费人群中,年龄在30~40岁的消费者比例超过50%,这与其25岁以下的目标消费人群的定位,显然有着不小的偏差。
UTA时尚管理集团首席顾问杨大筠曾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品牌可以跟客人“一起慢慢变老”,这样的结果就是品牌消失。“所以,李宁公司其实更加关注年轻人,尤其是14~26岁这个群体。这个群体跟李宁品牌的认同感是不是足够强烈,将决定公司今后发展的成功程度。”李宁公司首席运营官郭建新这么看待年轻一族的意义。
那么,李宁换掉logo就能成功重塑品牌、“Make the Change”了吗?
在消费者、品类、渠道与价格都发生改变的今天,一个企业想要生存下去,拼的是综合能力:战略是否清晰,设计风格是不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还有销售渠道、价格、品类结构等方面是否与时俱进,等等。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品牌成长都会非常困难。
除了外形的变化,李宁在产品和渠道上的“改变”从3年前就已开始。李宁的产品团队一直在做着一项看上去很简单的调研——看衣橱。他们24小时跟目标消费者在一起,去他家里看衣橱里有什么衣服;给他500块,看他花在哪里,衣服搭配出来会怎样……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设计师更理解目标消费者的个性和生活方式。
在一线城市,李宁推出“六代店”,提供“全新零售体验”,向国际品牌发起反攻。你会看到,这种店具有更强烈的个性,配色一定是大胆的“李宁红”,装饰有道具吊环等,还有可以留言和交友的互动墙,建立跟90后的联系。
也许,李宁的新logo设计得并不高明,但李宁的这一变化站在了高屋建瓴的规划和传播上。品牌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其广告语上,更在于他们大量的、持续的、策略统一的广告作品,以线上线下活动、大型公关和终端互动来共同支持品牌主张。
李宁的改变开始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