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界是善于造概念的,“汉服”正是典型的一例。
汉服的浮出水面其实是拜网络所赐,有人穿上了汉服然后把照片发到了网上,因为大家觉得新鲜,自然很快就传开了,于是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试探的人就越想穿,影响亦随之越来越大。
其实举世界之大,穿什么衣服,提什么概念,本是无可厚非的,汉服的兴起,基本上停留在民间层面,似乎并没有进入官方的法眼,这究竟算不算正常呢?仔细想想,不可小视。
华夏之“华”者,即是服装,中国古来就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当然,这些都是历史的荣耀,以泱泱文明古国的厚重底子,历史的灰尘总是抖不完的,但服装毕竟是文明的外化和表征,汉服的兴起,凸显的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对视,是传统和现代的交汇。有这样一些疑问当然是绕不过的——
其一是汉服和唐装概念的纠结。
提起中国的民族服装,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些绚烂绮丽的少数民族服饰,但对于最大多数的汉族来说,民族服装一直是挥之不去的尴尬。一时掀起的唐装热提示人们,这种改良的衣衫能代表汉族的传统民族服装么?如果能,汉服的存在岂不尴尬?然而无论官方、学界抑或民间,对于二者的逻辑关系一直没有捋顺,此间曾经有某机构呼吁明确中国的国服并设立国服日,其情殷殷,其理凿凿,却最终没有下文。大概是举中国服饰文化之静水流深,国服之立,怕是有挂一漏万之嫌吧。
其次是中国传统服装的现代意义。
传统的如果不能为现实所用,大概就只有成为古董之途,近年来坊间有实力的企业兴建所谓服装博物馆的热潮可谓此起彼伏,恐怕是受到了世界名师运用中国元素的刺激,但以品牌的名义,把传统装在现代中国人的身上,本土服装企业总是令人失望。中国传统服装究竟有没有现代性?人们大概只能从汉服发烧友滑稽的复古仪式和国子监里的稚童茫然祭孔的宽大衣袖中寻找些许安慰。
然而中国近邻的韩国和日本,对传统服装的保护和痴迷很是令人吃惊,以汉字文化圈的角度视之,有人会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们的传统服饰相当部分继承了泱泱中华的衣钵,汉服热的兴起,想必也是受了这种对比的刺激。仓廪足而知礼节,传统服饰是礼节的载体,中国国力的提升,寻找汉服等失落的传统,也是一种长期被触痛的自尊在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本能反射,这再正常不过,在很长的时间,丝茶瓷三位一体,使得中国雄踞世界时尚中心的位置,这是不可否认值得自豪的历史。再放眼开来,岂非汉服,老祖宗的好东西被丢掉的不在少数,变与不变之间的挣扎困扰着每一个中国人,文明传承的方法论问题是该到了认真解决的时候了。
时尚是实力的副产品,中国现代服装就整体而言是舶来品,中国的现代服装文化也是弱势文化,就服饰文化而言,强势代替弱势是不可避免的,承认落后,正视弱势,这并没有什么不好。
对于汉服,有人想穿,有人想说,这是他的自由,但是千万不要上升到民粹主义,不要上升到兹事体大。再静下心来一想,汉服也好,唐装也罢,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伪概念,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来给它们定标准呢?即便是传统服饰,也是在历史的潮流中革故鼎新的,试问当年赵国服饰经过胡服骑射的改良,究竟姓“胡”还是姓“汉”呢?同样的,引领现代时尚潮流的西装,也是在不断地告别旧我的过程中淬炼而成的。对一味为汉服热叫好的人们,建议重新读一读鲁迅的《拿来主义》,一定会温故而知新。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穿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那颗“中国心”有没有丢掉。汉服和唐装的存废蕴涵着沉重的核心话题:中国时尚究竟该如何复兴?留什么?怎么留?订一张夺回时尚话语权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才是正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