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品房销售降温明显,汽车消费也出现高位回落。房子和车子是近年来驱动消费增长的两大动力。这两大商品的销售今年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降温,进而影响到相关商品的销售。从中长期看,每一个商品进入市场都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可能保持长期的高增长。下一步国内消费新的驱动力将主要来自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房子和车子是近年来驱动消费增长的两大重要动力。今年这两大商品销售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降温,由井喷效应回归到正常轨道,从而影响到相关商品的销售。从中长期看,每一个商品进入市场都有一定的周期性,不可能保持长期的高增长,房子和车子也是如此,都要经历成长期——普及期——饱和期的过程。因此,下一步国内消费新的驱动力将主要来自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房子和车子销售将回归正常
近期商品房降温十分明显。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见效,房地产的降温使商品房销售减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比上半年回落5.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幅比上半年回落8.6个百分点。7月当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5.4%,增速已连续4个月出现明显回落;商品房销售额也下降19.3%。与商品房相关的商品如建材、装潢材料、家电、家具等销售也相应受到一定影响。
汽车消费也出现高位回落。由于受去年汽车旺销的透支、汽车促销政策的逐步退出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汽车销量的同比增速节节下滑,4月至7月汽车销量逐月回落,环比分别下降10%、10%、1%和11%。1—7月,汽车产销同比仍保持较高增长,但增速较上半年均回落5个百分点,整体增长速度呈理性回归态势。
房子和车子的销售今年都出现了一定幅度的降温,这不仅影响了相关行业的商品的销售,而且对城乡居民的整体消费都会有比较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居民的消费正处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下一步居民的消费驱动力将主要来自于对新的生活形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Pagesplit]
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今后新的消费增长点
1、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有待优化升级。从纵向看,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从1990年的54.2%下降至2008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从58.8%下降到41%。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从以生存为主的温饱型转向小康型的消费模式,城镇居民的享受性消费模式日益显现。
但是,从横向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明显,特别是占总人口53.4%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还比较落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一是吃、穿消费比重相对较高,具有明显的小康型消费结构特征。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食品(不含酒类和烟草)消费支出比重为33.4%;美国为13.7%,英国和德国为12.2%;受消费习惯和饮食偏好影响,法国、日本、韩国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相对较高,超过20%。我国服装类消费支出比重为10.4%,而主要发达国家在3.7%至6.4%之间。
二是居住类和交通类消费比重偏低,享受性消费支出不足。在居住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包括实际房租、水电、气和其他燃料、居住维修等)比重为9.8%,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在1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住房消费水平较低,居住空间小、居住条件相对较差。
初步统计,我国每人拥有居住间数(包括卧室、餐厅、起居室、书房、可居住阁楼等面积不小于4平方米的房间,不包括通道、阳台、大厅、卫生间、厕所等)不到1间,而发达国家平均为2间。
据世界银行统计,我国还有35%的居民生活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12%的居民缺乏净化过的安全饮用水源,这一比例要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所有居民基本上都享有必要的卫生设施和安全的饮用水源。
在交通方面,我国城镇居民用于交通消费的比重为7.6%,而美国为22.9%,英国为17.2%,德国和法国约为15%。在实物量指标上,表现为我国每百人小汽车拥有量较少,公路和铁路交通设施不足。家用汽车是居民享受性消费的主要支出项目,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
根据国际道路协会统计,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每百人小汽车拥有量为1.8辆,高于印度(0.8辆),但低于巴西(13.6辆)、俄罗斯(18.8辆),与德国(55辆)、法国(49辆)、美国(46辆)、英国(45辆)差距更大,日本和韩国分别为44辆和24辆。我国公路密度(即公路里程与陆地面积之比)每平方公里为0.36公里,低于美国(0.68)、英国(1.71)、德国(1.85)和日本(3.16)。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为7.8 万公里,低于美国(20.6万公里)和俄罗斯(8.6万公里);如果按铁路密度和居民拥有铁路里程数来计算,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则更大。我国交通运输紧张、运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不仅制约经济发展,而且也限制居民享受性消费。
三是居民教育和医疗卫生消费比重明显偏高,用于发展性和保障性消费支出的负担较重。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消费支出的比重为6.4%,而发达国家平均不到4%。其中,法国为0.4%,德国和英国分别为1.1%和1.5%,美国和日本分别为3%和4.2%。我国城镇居民用于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而发达国家不到5%。其中,英国仅为1.4%,美国、德国、法国和日本在4%左右。居民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负担重,不仅挤占了居民用于其他消费项目支出,而且由于教育和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居民不得不积累大量的预防性储蓄,降低即期消费倾向。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但是,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还相对落后,农村消费市场确实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耐用品消费市场、住房、衣着消费市场空间更大。
一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与城镇居民相比,不论是绝对量还是增长速度,农村居民生活消费都偏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落后城镇居民至少10年以上。同时,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一直处于扩大状态。1978年,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为2.7:1,2009年,这一比重扩大到3.1:1,则城镇居民一个人的消费相当于3个农村居民的消费。
二是农村居民消费所占份额过小。1978年,农村地区(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67.6%,2009年这一比重下降为47.2%,降低了20.4个百分点。
三是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结构仍存在优化空间。农村居民食品支出比重高于城市,膳食结构有较大调整空间。2009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比城镇居民高4.5个百分点。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偏低,农民彩电、洗衣机、手机平均每百户拥有量不及城镇的一半;农民的衣着消费也偏低;农民住房条件也有大的改善空间。
结构分析表明,在我国小康型消费结构中,吃和穿仍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住和行等享受性消费支出相对不足,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发展性和保障性消费支出的负担较重。在发达国家,居住、交通和文化娱乐等享受性消费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体;食品消费支出退居其次;由于拥有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居民个人用于教育和医疗卫生的消费支出比重相对较低。
[Pagesplit]
为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条件
一是要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要加大力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二是要改善消费预期,释放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居民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心理预期,努力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让居民医有所保、学有所上、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尽可能地排除居民的消费心理障碍,使居民有一种良好消费预期的心理期待,最大限度地挖掘释放居民的潜在消费能力,促进消费步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三是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促进居民消费。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信用消费,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政策障碍,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要不断改善消费条件,促进居民消费,及时解决消费过程中的新问题,尤其要改变行车难、停车难现象,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用车环境,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
四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展服务领域消费。要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从基本的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高层次的享受、发展型服务消费领域拓展,把发展第三产业与居民服务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延伸服务领域,加强对文化教育、体育健身消费的引导,扩大餐饮、休闲娱乐消费,促进居民旅游消费,积极拓展服务消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