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考察的地区都是传统的棉花种植区域,但是在考察的沿途,看到的多是大片大片的玉米地,只有零星的棉田可见,因此预计考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可能在下降。从实际获得的棉花种植面积数据也证实了笔者的猜想,考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有下降趋势。
三原因导致考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出现下降趋势
通过与当地棉农、棉企的座谈交流,笔者了解到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主要原因有三条:第一,与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和辣椒、大蒜等经济作物相比,种植棉花成本较高,收入偏低,农民种棉积极性降低。以山东德州为例,按照正常年份亩产520斤籽棉,平均价格3.5/斤来算,农民每亩种棉收入为1820元,除去每亩约800元(种子50元、化肥200元、农药100元、农膜50元、灌溉和整地50元、管理采摘投工350元)的种植成本,加上每亩15元的良种补贴,种植一亩棉花的净收入约为1035元。但如果种植小麦、玉米,亩产分别按照小麦1000斤和玉米1100斤,价格按照0.98元/斤和0.91元/斤来算,种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的收入为1999元,扣除成本后再加上每亩84元的种粮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净收入约为1383元,种植粮食作物比种植棉花每亩可以多收入300多元。如果是种植辣椒或大蒜,收入差别就更大了。近两年,辣椒、大蒜价格上涨较快,以辣椒为例,按照亩产700斤,平均每斤4.5元来算,每亩收入为3150元,扣除种植成本450元和雇人采摘成本300元,种植辣椒的净收入为2400元,比种植棉花多收入1365元;第二,籽棉价格没有国家最低收购价保护,棉花价格波动幅度大,造成籽棉价格不稳定,种植棉花风险大。2006年的籽棉收购价格为2.07—2.30元/斤,2007年的收购价格为2.4—2.7元/斤,2008年的收购价格为2.5—2.75元/斤,2009年的收购价格为2.95—3.80元/斤。籽棉价格不稳定,导致农民顾虑重重,担心增产不增收或入不敷出,而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由于有国家最低收购价保护,价格稳定,风险小,收入有保证,因此选择种植小麦玉米;第三,棉花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低,费工费时,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老弱病幼留守家中,缺乏必要劳动力,种植棉花困难较大,因此不少农户选择种植小麦、玉米等机械化程度高、用工少的的农作物。
新年度市场观望气氛可能较强
在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棉农对今年籽棉的收购价预期较高,普遍都在4元之上,济宁金乡的棉农预计甚至达到4.5元以上,惜售的心理较强。一方面,2009年籽棉的收购价低开高走,买的越晚挣钱越多,这导致今年棉农存在一定“待价而沽”的心理;另一方面,据了解,考察地区大约80%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外出打工,收入普遍在1000—2000元/月,收入的提高导致棉农并不急于卖棉。而今年考察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价格上涨等因素也给棉农的这种心理提供了支持。
对于棉企来讲,今年的籽棉收购必须谨慎。一方面,当前328棉花的价格在18000元左右,折合籽棉的价格为4.1元/斤,若籽棉价格超过这个价位,棉企则无利可图,若籽棉价格低,农民也不愿卖,企业也难以收到棉花;另一方面棉花价格已处于历史高位,价格风险也比较大。对棉企来说,不怕价格高,就怕价格不稳。近期棉纱、棉布的价格小幅下滑,国储抛售持续到新棉上市,后市棉花价格的走势也扑朔迷离,因此棉企也不敢大举入市。预计今年新花上市会出现有一个相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