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中秋、国庆黄金假期,户外用品提前进入销售旺季。位于马甸的一家户外用品店的销售额在最近半个月内增长逾六成。北京户外用品市场尽管发展时间较短、开店位置比较分散,但成长速度非常快,盈利、发展空间很大。
近半月销售增六成
消费群体大众化
上周末,位于马甸的一家户外运动商品店内,工作人员在忙碌地整理新送到的几大袋子新品,包括帐篷、背包、睡袋、垫子、充气枕、冲锋衣……“冲锋衣和帐篷是卖得最好的”。店主向记者介绍,临近双节,从上周开始,户外用品进入销售旺季,随着新货陆续上架,销售额也在增长,最近半个月时间内,店里的销售额增长逾六成,预计在未来几周内顾客将更多,热卖会持续到11月份。
以“三夫户外运动”店为首的户外用品店铺位于马甸桥西南角,已形成一个专业店集群。“三夫户外运动”店共包括3家不同专业的店,令顾客一站式购齐所需物品。每年9月份都是“驴友”置办户外旅游装备的高峰期。周边“探路者”、“思凯乐”等户外用品店的工作人员也表示,双节前夕户外用品销售很旺,同时户外用品穿着更舒适,很多消费者愿意购买作为日常使用。
“三夫户外运动”店服装区组长殷晓艳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活观念深入人心,户外运动和自助游越来越受欢迎,前些年还属“窄众”的户外用品市场,现今已越来越大众化。
一位经营户外用品多年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户外用品消费群在几年前开始发生变化。以前,户外用品的主力消费群在25-40岁之间,他们受过良好教育,事业比较成功,消费能力强。但如今,户外用品的消费群已经相对丰富得多,并在不断壮大。
户外游,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游牧民族迁徙,或僧侣们为讲经布道而进行的长途跋涉。发展到今天,它囊括了登山、探险、攀岩、露营、漂流、四驱越野、滑雪、徒步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由此,还产生了专指这群户外游热爱者的新名词——“驴友”。
打造集聚商圈
调整营销策略
户外用品店最近几年内在京城悄悄兴起,但多数店隐藏在市区各个角落,且规模不大,竞争格局分散。
记者了解到,“三夫户外运动”店正试图打破这种格局,在马甸区域引领“探路者”、“思凯乐”等店面打造户外用品集聚商圈。
在产品营销策略上,户外用品店正着手开发面向大众的产品。“三夫户外运动”店老板张恒表示,现在店内品牌经历了结构调整,其中一部分是专业系列,提供给专业玩家;另一部分是城市休闲系列,面向大众,轻便、舒适而且时尚。
多家户外用品店相关负责人坦言,专营户外用品的挑战很大,规模较小的店,很难在产品展示和用户体验方面有所发挥。目前北京各大户外用品店正积极打造集聚商圈,调整产品结构。
多家户外用品店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店内产品进行了调整,到马甸户外用品商圈来购物的顾客有所增加。从9月初开始,生意比平时好很多。不少顾客选购时将一身行头置办齐备,平均花费在2500元左右。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已有200多家户外用品生产商,七八十家全球著名的户外用品制造商以及俱乐部,户外运动用品以及装备的年销售额已近10亿元。而2002年这个数字还不到3亿元。虽然我国的户外用品产业才刚起步,但正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以目前的增长势头,北京户外用品店将发展到100多家。
从“驴友”到老板
俱乐部模式受热捧
喜欢玩,是这个户外用品圈子里老板们的共性。户外用品店的老板们大部分都是“驴友”。张恒最初就是“驴友”,最热爱登山,即便是在出差途中也经常见缝插针地去当地景点爬山。“这是体验顾客需求的一种方式。”他说。
“三夫户外”在北京马甸开张极限运动(Action Sports)用品专营店,张恒近期接触的“新玩意儿”都和这家店的经营项目有关:冲浪、骑马、滑板、滑水等等。
西单购物中心“生活无极限户外旅行用品”店的店长胡芳菊告诉记者,店老板是汽车“驴友”,在北京拥有15家店,经常组织并参与汽车比赛活动。
“三夫户外运动”店网站运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自己是资深“驴友”,因此在进货上知道哪些品牌和商品在市场中更好卖。“自己是‘驴友’,容易和‘驴友’沟通,明白哪些品种是‘驴友’们需要的,进货时能紧跟市场热点,带来更好的销售业绩。”他举例说,比如背囊,同样体积、不同品牌的背囊,价格差别很大,甚至达到一种商品是另一种商品的数倍。流行的新款背囊,布料防水透气性能较旧款有极大提高,特别是背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负重舒适。如果没有野营实践,则很难向顾客介绍得透彻和准确。
多数户外用品店的顾客是旅游爱好者。店面经营者为了聚集人气、积累客源,常组织一些户外旅游活动。因此,几乎每家店都有自己的俱乐部,这种俱乐部模式受到推崇。俱乐部以会员制的形式吸纳旅游爱好者加入,提供免费的旅游路线、装备咨询服务,开设BBS供“驴友”交流心得,并定期策划、组织会员旅游活动,不仅网罗了一批忠实的购物者,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促进了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