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一举突破6.70,直逼投资者汇率维稳的心理底线。尽管人民币升值幅度较汇改前已达1.9%,市场仍没有形成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向依然如故:逐步扩大汇率波动的灵活性和汇率的市场化是汇率改革演变的实质。
显然,此次人民币汇率变动的直接起因源于美国的政治压力。近期美国国会和众议院筹款委员会连续举行了多场与中国外汇政策有关的听证会,拟议专门针对中国汇率政策的立法,而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20日也公开表示,中国在允许人民币升值方面做得还不够,并已敦促人民币升值。为了应对美国密集的政治压力和以美国为首的贸易制裁,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间价连续9日上涨,最高达到6.6997,中间价较汇改前上涨1278个基点。
不过,汇率的持续上扬恐怕是暂时的,其具体变动还要考量国内一系列因素。
首先,8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 3.5%,通胀预期增强;而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在连续三个月的下滑之后,重新回到上行轨道,此外,工业增加值的表现也超出人们的预期。在此背景下,灵活的汇率制度有助于抑制输入型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今年6月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有抬头迹象;如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上升,则可以缓解国内的一部分通胀压力。
其次,贸易顺差波幅加大。尽管7月份贸易顺差在外需反弹背景下出现大幅增加,最高达286亿美元,但8月又有大幅下降,仅为200亿美元,而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趋势并不明显。这表明实体经济对贸易条件(低估汇率)的依赖性在降低,即贸易顺差的变化主要与贸易政策和环境有关,人民币汇率波动不是导致顺差大幅波动的主因。
第三,人民币升值幅度与美元指数走势高度相关。近期美联储可能出台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使看空美元的力量有所升温。外汇市场的主导权仍在美元,如果美国继续施压,则人民币短期内仍可能继续升值。
第四,人民币升值预期决定资本流入。从不可交割远期(NDF)市场看,未来一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幅度接近1.7%,但仍处于今年以来偏低水平。不过,8月外汇占款已达4个月新高2430亿元,其中的热钱也有增加流入的趋势。这些境外资本进入境内主要是豪赌人民币升值,并获得资本市场的高额收益。但中国已然回暖的高位房产价格和迅速提高的劳动力成本,降低了未来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也收窄了人民币未来升值的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将面临较2005年汇改更为复杂的局面,虽然全球已经脱离金融危机的底部区间,但以邻为壑的贸易战和汇率争端无疑将延缓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今后的汇率工具将是各国财经政要博弈的焦点,一致性汇率预期(即单边升值预期)几乎不可能存在。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走势将更多取决于境内外市场与央行之间的博弈,而新一轮全球性货币体系的重估,将给人民币市场化和国际化带来更多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