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中旬召开的中购联第八届年会上,“向二三线城市进军”,是与会者得到的重要信息。中购联发布的《2008-2009中国购物中心发展报告》显示,近两年来,购物中心形态增长明显,商业街区与百货店比例下降。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中国购物中心将进入消费率主导时代。进一步延伸得出的结论是:购物中心的更大机会在于高消费率城市,重点在于二三线城市。
消费潜力巨大购物中心市场培育期缩短
为什么二三线城市涌进了那么多商业房地产开发商?
“一线城市的拿地成本越来越高是主要原因。”河北万象天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卫学培如是说。
而在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程骁远看来,二三线城市的商业发展潜力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交通枢纽的改善,一些大的国家基建的投入使整个城市化的进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说高铁,它拉近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程骁远说。
另外,一线城市渐渐饱和的人口也将逐渐往二线城市转移。据统计,2000年在武汉毕业的大学生有5%在武汉落户;到2004年这个比例达到了45%;到2008年已经超过了50%,达到了52.2%。
程骁远认为,大学生在当地能够找到好的工作机会,这是未来中产阶级的来源,他们将成为未来二三线城市主力消费群。“我们知道未来的20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零售行业,除了城市化的进展,中产阶级的增长也是我们最关注的一点。”
已有相关的购物中心项目验证了二三线城市的潜力。印象城,它的项目全都在二三线城市。一般来说,一个新开业的购物中心需要18个月甚至更长的培育周期,但作为一个新兴项目,印象城只需要一年多的培育期,就能逐渐进入一种良性循环。这也佐证了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的潜力。
“我记得当时跟印象城投资方谈的时候,他们告诉可能要在2011年或者是2012年才会进驻郑州,但是去年9月25日,郑州印象城就开业了,之后的12月份,ZARA就和我们签了合同,说明他们也看到了二三线城市的潜力。”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房地产投资部副总裁姚利芳说。
注重本土品牌供应商在购物中心里升级
很长时间以来,购物中心给人以高端、奢侈、大牌云集的印象,但在中购联第八届年会上,各大购物中心的高层都达成了共识:让一些国际品牌进入到购物中心,这是必然的,但同样不能忽视本土零售商这一非常重要的资源。
“其实本地的品牌才是我们商场的基础。我在香港看到一些很有知名度的连锁品牌也是从小品牌慢慢成长起来的,这些本土品牌才是我们真正的基础。”河北万象天成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卫学培说。
“你不可能把一线的所有品牌都放到二三线城市,因为这个市场很多都是代理商在做,所以这就需要跟本土供应商进行沟通,进行整合。”姚利芳说。
姚利芳在郑州做印象城项目的时候感触颇深,因为印象城中有40%的品牌是第一次进河南,这些品牌在新购物中心的培育期内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如何去整合当地的品牌却是她面临的主要问题。
“因为当地有很多在百货里做得比较好的品牌,在百货商场里是保底扣点,购物中心则以租赁为主,而且租赁条件、装修成本都非常高,对供应商来说无疑风险更大。”如此一来,二三线的代理商包括服装代理商如果选择进驻购物中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这是很多本土供应商犹豫进驻购物中心的主要原因。另外,姚利芳发现,本土的供应商更倾向于选择一楼的街铺,而不愿意把店铺开到二楼、三楼。
这是很多购物中心运营商都会遇到的情况,这时候,购物中心会请来专业的团队与这些本土供应商进行沟通,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选择购物中心。“所以在二三线城市进行招商的时候,一方面要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同时把沿海城市这种购物中心概念灌输进去,而且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姚利芳说。
在印象城项目中,姚利芳发现,郑州的很多本土供应商在购物中心里转型了,因为有些代理商代理了多个品牌,甚至有自己的餐厅,他们从单一的品牌专卖店变成了概念店,这就是一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