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区域协作,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沿海地区的优势在于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二者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日前,赴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考察的泉州纺织服装商会20多位企业代表回到泉州。本次考察由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副会长、福建格林集团董事长赵建河挂帅。他表示,在“后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泉州和内陆劳动力资源密集地应优势互补,在人才、产品、市场等方面开展密切的合作往来,共同提升中国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应对国际品牌的挑战。
寻求跨产区下订单
考察团一行首站到江苏沭阳县,考察了该县规划占地39公顷的中国沭阳国际服装城——南北汇。泉州罡晟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书理认为:“一件服装在市场上能否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它采用什么样的面料、款式设计、辅料搭配都息息相关。服装城如能整合服装企业和面料、漂染、设计等产业链下游企业,则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而泉州在打造品牌和终端市场运营方面有明显优势,如能有效对接,合作的机会很大。”
在随后的考察中,安徽宿州市的墉桥区、箫县,河南的淮阳县、扶沟县、淇县和安阳市北关区以及河北的磁县和涉县等地的纺织服装产业园规划也让考察团印象深刻,特别是淇县、北关、磁县等地的工厂员工充足状况,更让企业家们感到兴奋。
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和回暖,国外服装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国内市场加快终端扩张,泉州服装企业订单应接不暇,急需向中西部寻找合作伙伴。泉州市纺织服装商会秘书长施正直说:“这次考察是为了了解中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准备状况。更重要的是,寻找具有承接服装加工能力的合作企业,解决当前劳动力短缺等问题造成的已接订单无法按时交货等问题。”
施正直介绍说,目前,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和庞大的产业集群,产值超过千亿元。从人力成本看,纺织加工制造业向人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是大势所趋。这次考察发现,中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及消费市场巨大,将很好承接沿海等地的纺织服装聚集区产能。
缓解用工资源不足
赵建河坦言,今年,服装企业生产订单大量增加,仅靠泉州当地企业无法按时完成。中部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纺织服装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经过考察后,增加了把订单放到这些地方的信心,相信今后两地企业合作前景会更加广阔。
面对本地用工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正处于新一轮产能扩张的泉州纺织服装企业,慢慢将触角伸向了外地。早在上月,河南的60家纺织服装企业就在泉州举行订单转移对接会,除了希望泉企以品牌优势在河南建生产基地和共拓中原市场外,还寻求纺织服装出口形势回暖下的订单转移。
其实,河南并不是泉州纺织服装产业向外扩张运动中第一个“共赢”的地区。2007年,泉州纺织服装商会组织30位老总考察江浙名企,实现了宁波、温州和泉州三大男装基地的首次高层联动。
随后,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亲自挂帅的考察团来泉走访纺织服装龙头企业,为温州加工制造型企业寻求贴牌和代工的机会,推动两地深度合作模式的形成。专家认为,在品牌转型与外贸危机两大门槛前,国内纺织服装聚集区间的碰撞,意义远不止于业界的相互取长补短,更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合作打开窗口。
河南省服装行业协会驻会常务会长李刚表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出口受挫,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或淘汰灭亡或转移至中西部。这给中西部劳动密集型行业,尤其是服装行业带来很大的机遇。他介绍,河南服装业主要经济指标从2004年起连续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河南与泉州等地的产能对接,将会拉动服装与面料、漂染等产业链汇聚中部地区,并互动提升。
互惠互利 携手共进
纺织服装产区间的合作互动也给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产业区域协作,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分工的细化。沿海地区的优势在于资讯、技术、资本,适合品牌运作、研发、商业开发环节,中西部地区的优势是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要素,适合生产加工环节。二者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资源的合理配置。”李刚说。
“在国际化竞争的大背景下,泉州与宁波、温州及中部地区的服装业合作的必要性很强,合作空间也很大。”李天扶说,中国服装产业并非一个地方的故步自封就能实现快速发展,大家要把各自的优势都发挥出来,共同提升中国服装的竞争力。
他表示,未来服装业的竞争是规模与反应速度的竞争。泉州服装企业普遍规模不大,但具有很强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能迅速捕捉到市场的气息,而且拥有覆盖广泛的内销渠道。除了人力资源优势外,中西部地区还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这也是服装品牌寻求对接的一大动因。经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