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驻法国大使孔泉为法《银行》杂志撰稿
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汇率饱受诟病。一些人将其称作全球经济失衡和部分西方国家贸易逆差、经济疲软的罪魁祸首,似乎只要人民币大幅升值,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事实真的如此吗?
一、人民币汇率并非导致贸易逆差和经济失衡的原因
首先,统计数字上出现的逆差和失衡实际上是全球化条件下贸易和投资结构变化的结果,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中位置不同的体现,本质上是一种互利互惠的合作。尽管从表面上看,中国对外贸易有较大顺差,但一半以上出口来自外资企业。200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企业每组装并向美出口一台售价299美元的iPod音乐播放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就增加150美元。但中国企业从中仅获得4美元组装费用,苹果公司和零售商获得163美元,其余132美元由负责制造和对华出口零部件的其它亚洲国家获得。
其次,事实证明,中国与有关国家贸易逆差与人民币汇率并无多大联系。2005至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21.1%,而同期美国对华逆差年均增长21.6%,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时期。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定,美对华贸易逆差却下降16.1%。因此,单纯压人民币升值无助于缩小逆差,只会使发达国家所需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从中国转向其它发展中国家。
第三,美国实行不合理的贸易政策,在大量进口消费品的同时却对出口设置障碍,尤其是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对华出口,放弃了自身的比较优势,也是导致贸易逆差增大的重要原因。
二、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定复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在积极采取措施,同国际社会一道协同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努力使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保持了基本稳定,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中国为促进全球经济平衡所做的努力。据欧盟统计,2009年欧盟出口整体下降,但对华出口却增长4%。今年上半年欧盟对华出口更是增长了42%。
当前,世界经济刚刚摆脱衰退,复苏基础尚不牢固,各地区复苏步伐并不一致,总体不确定性仍较强,还存在着诸多风险。在此情况下,任何一个大型经济体货币币值的大起大落都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使世界经济的复苏被扼杀于萌芽之中。
目前中国许多出口企业利润率只有2至3%,最高也只有5%。如果按少数美国政客的要求,人民币汇率迅速升值20至40%,中国出口企业将大量倒闭,中国经济增长随之大幅下滑,大量工人将失业,农民工将返乡,危及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币大幅升值,受到冲击的不仅是中国,还会伤及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达国家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成本也将大幅提高,从而对其本已十分疲弱的消费造成新的打击,拖累西方经济复苏。借口人民币汇率问题,打货币战、贸易战,后果必将是两败俱伤。
三、中国决心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对此国际经济学界已有基本共识。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赞同这一观点。中国一贯遵循“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汇率市场化。1994年,中方摒弃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逐步回归较为合理的水平。
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核心一是发挥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根据经常项目主要是贸易平衡状况动态调节浮动幅度;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片面地关注人民币与某个单一货币的双边汇率;三是发挥有管理的优势,逐步朝着平衡点发展。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汇率弹性。此后,人民币小幅升值,双向浮动特征明显。截止11月上旬,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已近3%,对欧元汇率弹性也显著增强。那种认为人民币浮动不够或改革停滞的看法是片面的。一些国家在货币升值后不久,往往又会出现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则是在中长期内保持持续、稳步升值的新兴市场货币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汇率制度属于一国主权范围。中国推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与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市场体制完善进程、金融监管水平和企业承受能力相适应,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有利于维护国际经贸环境。实践证明,中国负责任的汇率政策有力地遏制了世界金融危机破坏性影响进一步蔓延,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结构调整争取了空间和时间。正如胡锦涛主席不久前在接受法国费加罗报采访时所阐述的那样,今后中国将继续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发挥市场供求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