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风而动且相机抉择的中国式宏观调控面前,预测股市运行格局仿佛身在庐山之中,借用2010年的网络热词,那就是神马都是浮云。
虽说2010年是高层定调宏观调整“最为复杂的一年”,但2011年或许更不可测。拨开云雾重重的全球经济乱象,投资减速和通胀升温的全球滞胀格局逐渐显现。当多数机构看涨2011年A股市场之时,应提防沪综指重走2004至2005年的老路。
2010年机构错看调控力度
2010年股市大戏终于落幕,多数机构没有摆脱全年资产配置的尴尬,那就是费劲千辛万苦爬上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搭错了墙头。中小市值的新兴产业板块在全年收官日仍在大涨,而金融地产股干脆从年头熊到年尾。2010年绝大多数分析师大跌眼镜,他们猜中了大多数宏观经济数据,却忽视了宏观调控对市场预期的改变。
沪综指就是不给力,硬生生地跌了个嘴啃泥,全年累计下跌14.31%,排在全球股市跌幅榜第三名。A股和全球股市不同步,主因不是宏观经济和企业利润增长慢,而是投资者没有预测到“中国式宏观调控擅长在盛宴中拿走酒杯”。当机构闻到酒香,纷纷欲在2009年沪综指大涨9成的牛背上再加一鞭时,决策层已开始全力管理通胀预期,意图通过压低资产价格,来减少消费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2011年股市要看通胀脸色
2010年11月份的CPI指数同比增速达5.1%,这大大超出市场预期,因为多数机构在2010年初判断CPI在三季度见顶。这直接导致机构此前启动的十月行情,成为一波在错误时间、错误板块和错误点位启动的错误行情。
过去20年来,CPI的高低常常决定宏观调控的力度。当下,政府控物价的手段已是千方百计,汇率、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三率齐动”,价格干预和税费上调等行政手段早已全面启动。由此推论,超预期的物价上涨,必然导致超预期的调控重拳,最终催生超预期的熊市,这几乎是过去20年中国式政策熊市的再版,也可能是2011年股市继续走弱的最大风险。
除了超预期的房市调控和货币紧缩政策之外,股市扩容和大小非套现压力这两大中国股市特有的利空,也可能加大2011年的波动。2010年,深沪股市总募资逾万亿元,一举超越2007年7985亿元的历史纪录,仅IPO一项已占全球IPO规模1/4的比重。此外,在中小板、创业板和股指期货相继推出,国际板2011年有可能在“藏汇于民”的大旗下推出,成为分流主板资金的又一“池子”。更关键的是,2007年以前没有的大小非套现压力,可能在货币紧缩的背景下加重,从而压制权重股占比较大的沪综指的上行空间。
2011年股市会否收阴
在预测2011年股市趋势之时,不能不重新梳理对宏观调控周期的判断。在过去21年里,沪综指仅有9个年头为下跌市,其中1994至1995年、2001至2002年和2004至2005年均是连续两年收阴。和年线两连阴同时出现的,是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具体体现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开始从政策刺激的暴增阶段,回归中速甚至低速增长。
由于中国仍是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决策层在给经济降温时,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其中包括地产和基础建设项目。数据显示,1993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达65.5%,2004年为29.1%,均是所在经济周期中的峰值。其后的缓缓下降,多为调控持续升温的结果。相比之下,2001至2002年沪综指年线的两连阴,主因却是国有股减持这一体制性的因素所致。
从宏观背景下来看,2011年与2005年有相似之处,都是宏观调控全面深化的一年。4万亿资金的财政刺激效应开始淡去,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已在所难免,由2009年的增速峰值27.68%,向20%甚至更低速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当下,绝大部分机构预判2011年的GDP将保持在9%~10%之间,通胀预期在3%~5%之间。市场对通胀预期较高,预示着宏观调控力度必然在大于市场预期时才可能见效
从1992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到20%以下的年份有7个,如果明2011国际大宗商品上涨等因素导致全球滞胀格局出现,则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可能加强,最终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打压可能超出预期,从而引发房价泡沫破灭等经济硬着陆的风险。果如是,则2011年股市收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