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月初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预示出6月宏观经济数据的回落之态,但国家统计局本周四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却显示GDP、CPI、工业增加值等重要数据普遍低于机构预测均值,或许这正表明中国经济的“退烧降温”幅度超出预期。
GDP回落 工业急挫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72840亿元,同比增长11.1%,二季度GDP增速10.3%,而此前机构预测的二季度GDP增长均值为10.5%。由于去年GDP季度增速前低后高,基数原因将会导致今年GDP季度增速呈现“前高后低”态势。另外,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名松实紧”,严格管控新增信贷规模,再加上二季度初出台针对房地产行业的严厉调控措施,“两高一资”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等工作的推进,客观上对经济增长形成叠加压力。
6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走低,预示了6月工业增加值的回落,但13.7%的增速确实低得出人意料,较5月减少2.8个百分点。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同比基数和主动调控是6月工业增加值减速的主要原因。我们注意到,发电量、生铁、粗钢、钢材、汽车及轿车等重要工业品产量,都出现6月同比增速较5月急剧下降的现象,与2008年9、10月份的数据特征颇为相近,这一迹象值得警惕。
CPI、PPI双双走低
今年1至6月,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同比上涨2.6%;6月份的CPI同比涨幅为2.9%,该数据显著低于预期——此前众机构的预测都指向6月CPI将超过5月的3.1%,即使最悲观的机构,也未敢奢望6月CPI不到3%。
数据显示,由于6月份蔬菜和水果大量上市,环比价格大幅下降,引起食品价格下降,造成6月CPI增速放缓。一个有趣的事实是,4月CPI升至2.8%的推手也是蔬菜和水果,盖因当时的灾害性天气,对蔬菜水果的生产、运输造成影响。时隔仅两月,蔬菜水果先后扮演了推涨CPI与拉低CPI的不同角色,其间货币政策并无显著改变,央行最近两月的公开市场操作甚至还加大了货币投放力度。这或许表明,由食品价格波动引发的CPI波动,并非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
由于今年夏粮同比减产0.3%,加之长江中下游地区入夏以来洪涝灾害频发,令粮食价格成为影响今年下半年CPI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但回溯1998年的历史数据可以看到,洪涝灾害并不绝对意味着粮食价格上涨并推动CPI上行:曾爆发类似级别洪涝灾害的1998年,12个月中,只有1月、3月CPI为正,其余10个月CPI皆为负增长,据称该年还恰恰是历史上的高产年之一。
今年1至6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6.0%;6月当月,PPI同比涨幅为6.4%,在分析4月、5月经济数据时,我们就曾指出,PPI长时间大幅上升可能性不大,两个月内会形成阶段性高点,此后回落,6月PPI表明过往的研究结论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6月CPI环比下降0.6%,连续第二个月环比负增长;PPI环比下降0.3%,年内首现月度环比负增长。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偏低因素,本月CPI、PPI双双走低,显示未来一段时间价格上升压力趋于缓解,年内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弱化。
“三驾马车”均衡性增强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透露,消费占上半年GDP增长贡献率为35.1%,固定资产形成贡献率为59.1%,外需贡献率为5.8%。图3显示,上半年“三驾马车”对GDP贡献率的变动,有两个引人关注的特点:(1)进出口贡献率由负转正,“三驾马车”的均衡性明显增强;(2)近年相对平稳的消费贡献率意外下行。
我们注意到,今年6月进口增速显著低于出口增速,这一情形为去年5月以来首现,也是当月贸易顺差超过200亿美元的主要原因。6月进口增速显著减少带来的隐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是否已经放慢?我们选择了2009年进口金额占比最高的4种商品,以2007年月均进口量为基数,制作出4种商品进口数量的定基指数(图4),显示自4月以来,仅原油进口数量有所增加,铁矿砂及其精矿、初级形状的塑料、未锻造的铜及铜材的进口数量均持续下滑。相对于上半年52.7%的进口增速数据,重点进口商品的数量变化趋势,可能反映出进口的“隐性下滑”,与前文所述工业增加值、工业品产量增速下降具有一致的逻辑关系,表明内需动力或有不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过去十几年以来多届政府努力的目标,2007年消费对GDP的贡献率首超投资,成为当时的舆论焦点。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低于去年同期的11.2%,与消费贡献率下降应有关联。这也再次提示政策制定者,提高国民收入才是提高消费对GDP贡献率的关键。如果居民收入低位徘徊,促进消费即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季度是观察期
我们认为,上半年经济数据尚不足以引发宏观政策方面的重大变动,三季度是前期政策效果观察期,也是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观察期。近期,多位政府高官表示,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较为复杂,经济运行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原则性的表态说明,近期政府未形成明确的政策调整意向。对于A股市场而言,三季度是宏观政策的“空窗期”,至于将“空窗期”理解为“不确定”,抑或理解为“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的个人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