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成本上升的影响波及全球经济
* 经济稳健尤其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
* 中国的物价压力预计不会失控
这可以说是成功的代价。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开始将劳工成本和其它制造投入成本上升的影响转嫁出去,已受到大宗商品价格大涨冲击的西方国家可能因此面临让他们头痛的新通胀问题。
就像远远飘在晴朗碧空中的云朵,这一切目前暂未构成迫切威胁。美国和欧洲的产能过剩和高失业率,意味着多数企业将无法把源自中国的成本上升影响转嫁出去,只能被迫接受利润率下降的现实。
但相关证据很清楚。
美国劳工统计局本月早前公布,中国进口物价指数第四季上涨了0.9%,之前18个月一直大致持稳。
该指数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曾下滑3.4%,抹去部分2007年底至2008年中期的6.7%涨幅。
美国银行-美林分析师指出,当时这项指数跳涨的同时,中国通胀在上升,出口商扎堆的沿海省份出现用工荒。而这些正好与当前出现的情形吻合。
美银-美林的报告称,近期数据表明,暂时偃旗息鼓两年後,中国可能再次成为拉高全球通胀的推手。
**成本稳步上升**
中国最大的出口省份广东省上周宣布,3月将把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约19%。北京去年12月底曾下令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六个月前亦颁布过类似的行政命令。
劳工成本上升反映出一个自相矛盾的情况:人口多达逾13亿人的中国却出现劳力短缺。更准确地说,是缺乏愿意拿低薪,长时间工作,且年轻灵巧的劳工。
随着中国努力增加劳工收入以及降低环境污染,取得能源、购买土地和配合环保规范的成本也稳步上升。
全球消费品出口商--香港利丰总裁乐裕民(Bruce Rockowitz)近期对路透Insider TV表示,产自中国的商品价格今年上半年很可能至少上涨10%。
美国决策者一直敦促中国政府取消补贴并允许人民币升值,以修正被人为拉低的生产成本,他们认为这样的情况让中国在全球市场上赢得超强的竞争力。看看目前中国物价上涨的程度,正是美国决策者希望看到的结果。
苏格兰皇家银行驻新加坡的策略师Dominique Dwor-Frecaut称,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无疑推高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
实际上,目前全世界经历的大宗商品价格冲击与1970年代情况类似,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联储(FED)宽松货币政策下产生的资产价格通货再膨胀。
"但是,说中国正通过加工品向全球其他地区输出通胀是不公平的。中国正重塑经济平衡,即为包括出口行业在内的工人加薪,这已经让出口价格趋于稳定。中国还在允许人民币升值,以满足美国和欧洲的要求。所以单挑中国的毛病是不公平的,"她说道。
鉴于共产党下定决心控制通胀,分析师几乎一致认为物价压力不会失控,即便4%已经成为官方预估中新的常见增速,即便中国政府在设法提高工人收入,压住收入不公引起的怒火。
瑞银驻北京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称,自己预计消费者物价通胀水平不会失控的主要原因是,核心加工品的价格仍较为适宜,且供应或将追上需求增长。
她认为,鉴于中国劳动生产力增长强劲且缺乏集体议薪机制,对薪资-通胀互相推动恶性上升的担忧有些言过其实。
整个亚洲的情况与之类似。薪资在上升,但除却大宗商品价格跃升之外,其他商品价格涨幅仍温和。
摩根大通认为,部分原因是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该地区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只有新加坡在上升。
摩根大通经济分析师在报告中称,鉴于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动幅度不大,应会继续限制生产成本转嫁至销售价格。不过在劳动力市场趋紧的国家,这点需特别关注。
如果成本上涨开始向外转嫁,担心通缩的日本人或许会欢呼雀跃。野村分析师Naokazu Koshimizu称,目前日本约40%的消费品进口来自中国,若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将直接影响日本通胀水平。
至于美国,UniCredit Research首席美国经济学家Harm Bandholz预计,来自中国的进口价格和食品价格将继续攀升。
他表示,由于租金上涨,更多企业被迫将上升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到2011年底,美国核心通胀率将从去年10月的纪录低点0.6%升至1.5%。但要引起美联储对通胀的警惕,就业市场必须要大幅增强。
简言之,对全球经济平衡过程中相对价格的剧烈调整,只有亚洲感受最为深切。
苏格兰皇家银行的Dwor-Frecaut称,这给中国造成的通胀问题,比对全球其他地区都要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