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运拉开帷幕,回乡潮导致的例行性“用工荒”如期而至。企业主普遍担心年后工人不回来。人民币近期明显升值,再次刺痛外贸企业,加之原材料上涨等,企业难逃“微利甚至无利”现实。
专家认为,企业能否在这些倒逼困境中实现转型升级,关系到中国制造命运。
“用工慌”心理
诸暨大唐镇是袜子产业基地。2010年下半年,因棉纱价格大涨,无力应对危机的小企业纷纷关门,近万农民工被辞退,然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大企业吸纳为员工,其他提前回家过年的则与新老板签订协议年后回来工作。
浙江步人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秀美说:“怕明年缺人,流动性大,只能提前做准备。”周秀美说,企业是被2010年的招工“难”怕了。记者了解到,目前并不缺人的中等企业在储备员工。
“其实是心里慌,2011年的形势还很不明朗,年后原料能否稳定还很难说,到时候要是订单量下降或者利润更低,现在招进这些人对企业可能雪上加霜。”诸暨鑫润袜业董事长骆放说,带有盲目猜测的“用工慌”心理在大中企业老板中普遍存在。
在严峻的用工形势下,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留人比招人更重要”。企业招揽工人的方法也已不仅限于涨工资,用精神福利代替现金福利成为企业留住员工的另一种办法。
“实业离心力”
多家纺织企业主说,他们理解工人想法,但纺织业利润已在盈亏边缘。骆放说:“2010年外贸形势很好,订单比上年多了30%,但棉纱价格上涨一倍,人民币升值3%以上,企业已没有利润给员工涨工资。”
“当企业主靠自身力量无法留住员工,而企业的利润空间日益局促时,资本就会考虑退出制造业。”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认为,人民币升值预期及其对传统制造业带来的杀伤力,加之中国多种倒逼因素,正在形成一种日渐壮大的“实业离心力”。
除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原材料上涨、订单利润下降,导致企业经济收益不高、吸引力不足也是企业面临的另一重“煎熬”。
张浩说,“用工荒”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是长期挑战。他说,不只是招工难,中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低、议价能力弱,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在内地招工工资水平和沿海旗鼓相当情况下,对企业来说,要么转型升级,提高品牌附加值;要么迁往中西部地区发展。”
“这也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卓勇良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