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纺织工作近30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国内纺织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硬件方面。在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的同时,我国也自主研制了不少科技含量较高的机器设备。《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纺织强国的目标,这是所有纺织人的心愿。但在建设纺织强国的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应扎扎实实落实,特别是一些累积多年的问题亟待解决。
我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由于当时纺织部急缺一名设计师,我有幸进入这个行业。我的工作是进行纺织新产品开发,将国际先进的纺织面料、原材料及服装的花色品种介绍到国内。后来我又担任流行色协会的副会长,《流行色》杂志的主编,因此我更加关注国内的印染技术。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印染技术确实取得很大进步,但深色织物染色质量一直不过关,比如黑、深紫、大红等仍存在掉色问题,这与我们目前使用的染料和助剂有直接关系。在印染行业涉及的18种颜色中,6种为浅色,其余12种颜色均为深色,而我们的深色染色技术尚未达到国际标准。
目前,我担任苏尔丽毛纺印染有限公司流行色应用顾问。2009年,梦幻紫成为国际流行色。为了染出这种颜色,我亲自到苏尔丽毛纺印染有限公司的车间与工人们一起用国内的染料、助剂制作小样,成品的颜色令大家非常满意。之后企业便大批量生产这种颜色的布料。但是,等到服装厂家买回去做成衣服,再拿去干洗时出现了微掉色问题。于是,服装厂家立刻向苏尔丽索赔。无奈之下,我建议工厂把布料再洗一遍,才勉强通过检测,避免了重大损失。虽然洗完的布料颜色与梦幻紫差了一级,但服装厂家已接下订单,一看不掉色也就拿去用了。
事后,我告诉苏尔丽公司,要想彻底解决掉色问题,最好使用德国的染料和助剂。但是,每米面料需要增加2元成本,又增加了服装厂家的负担。同时,我告诉服装厂家,现在国内染料不过关,只能进口德国的染料助剂,不然就得多洗一遍。服装厂家权衡利弊后认为,虽然面料贵一点,但是质量有保证,这样成衣的销售利润完全能弥补成本上的损失。
我通过这件事发现,现在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攻克尖端技术和效益高的技术领域,而忽略了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其实,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如能得到解决,也能为我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我建议将深色织物掉色问题作为纺织行业“十二五”期间的攻关项目。
消费者在选择服装时,往往先看面料颜色,再试手感。比如毛纺面料需要在手感柔软的基础上保持挺括。可是,加入国产助剂后生产出的毛纺面料往往挺括有余而柔软不足。特别是与意大利、日本生产的面料相比,国产面料在柔软度方面差距明显。我建议,生产毛纺面料所需的柔软剂在“十二五”期间也应重点改进。
成为纺织强国,意味着要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在国际上站得稳的品牌,但我们现在还缺乏这样的拳头产品。国内有不少企业已形成品牌经营意识,但在经营中仍表现出严重的功利主义。举个例子,1990年时,中国丝绸在质量与信誉上要比印度丝绸好很多。在当时举办的国际面料展上,中国丝绸馆的面积比印度丝绸馆大多了。但没过几年,中国馆的面积没发生变化,印度馆的面积却变成中国馆的2倍。为什么?国际买家更信任印度丝绸的品质。在我看来,功利主义便是中国丝绸没落的主因。一些丝绸生产厂家把丝做得特别薄,经过上浆,看起来很漂亮,实际用丝量却很少。价格便宜了,质量却没了保障,只能当地摊货。这些生产厂家为了区区眼前利益,不顾中国丝绸的名誉,现在尝到了苦果。
时尚性也是纺织行业应该关注的问题。纺织材料一定要创新,而且只有纱线、结构、颜色、款式四个环节都创新,我们的服装才能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据我所知,日本每年都在研发新材料。15年前,日本就研发出化纤仿毛材料,和毛纺产品放在一起很难分辨出来。现在我国的化纤仿毛技术也有进步,但从透气性、保暖性、染色上与日本的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十二五”期间,我们应着力在纱线结构、组织结构上创新,研发出新的原材料。同时加强信息情报工作和调研,第一时间了解并引进国际上最新的纱线、面料生产技术。
此外,提高企业技术工人的比例也不容忽视。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一家服装企业看到,以高价进口的钉扣机被冷落在楼道里。原来,这里的工人不会使用洋机器,一天下来能报废几十根针,只好放弃了。企业在提升硬件的同时,软件也应跟上去,加强对工人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效率。
建设纺织强国的征程任重而道远,各分行业应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查缺补漏,使棉、麻、毛、丝、化纤产业均向强国标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