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素有“中国鞋都”的美誉,在这里照章纳税的鞋企大大小小有2700多家,制鞋工人上下游加起来有80多万,整个鞋革行业工业总产值在2010年底就超过了700亿元人民币。
曾经辉煌的温州鞋业,在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洗礼、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等多重压力的夹击下,目前正在逐步回暖。然而,用工短缺的现状却让温州鞋业的复苏遭遇更大障碍。
温州鞋企招工难
与喧闹的温州城区相比,坐落于郊区的温州鹿城、龙湾工业区着实安静不少。连日来,记者奔波于温州这一东一西两个主要制鞋基地,看到绝大部分制鞋工厂都尚未开张,不过工厂大门口热闹非凡,原来多是工厂人力资源部门在紧急招工,工招不满,工厂生产线动不起来。
昨日早上9时,记者来到位于温州龙湾工业区的金谷鞋业公司,公司门口贴着一张大红色的“招聘广告”,除了岗位和招聘人数外,还抛出“奖励牌”:凡新老员工在2月11日止前来工厂报到者分三级奖励:2月9日报到奖800元,2月10日报到奖700元,2月11日报到奖600元,奖励在上班满90天后颁发。
据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王小刚介绍,金谷有员工1500人,到了年后不少农民工一跳槽,公司就缺了二三百人。“制鞋是生产线作业,一个环节人少了、做不起来了就会影响后面几个环节。”
不止是金谷,记者之后又对本地知名的德意尔、金帝等8家公司进行采访,了解到,对返工农民工进行奖励,对还能带一个新员工进厂的老员工奖励100元等诸类措施,在温州已经成为企业“惯例”。
据温州经济部门做的一项统计显示,温州鞋企每厂普遍有10%—20%的缺工缺口。而据温州职介指导中心开张第二日提供的最新用工需求显示,昨日1189家进场单位提供的9239个岗位,最后只有613名求职者找到工作,尚有8626个岗位缺人,这其中作为用工大户的制鞋、服装业首当其冲。
复苏面临“用工荒”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让依赖出口的温州制鞋业受到不小打击,再加上近年来制鞋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原来据称最高峰时有4000多家企业的温州制鞋业,如今只剩2700多家。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2009年下半年起,温州制鞋业已经逐步回暖,但让鞋企“喜忧参半”的是,由于外来订单的增加和内销的繁荣,鞋企们一边打算增扩新的生产线,一边却又面临着用工紧缺。
位于温州滨海经济开发区的金帝公司是温州鞋业出口的前十名企业,目前有员工8500人,年产女鞋1966万双。据该公司党委书记郑士礼介绍,目前外贸形势一切向好,今年金帝女鞋产量预计要突破2000万双,为此将新增2条生产线,共需新员工500人左右。
郑士礼表示,金帝员工工资几乎每年都要涨10%左右,福利待遇都是包住,对饭食进行补贴。在这种背景下,金帝员工每年流动率只有5%,不过由于目前整体工人供给短缺,招工压力还是不小。
记者采访得知,虽说受访的企业都口口声声称“工资年年都涨10%”,但职工们的反映却是“真正平均起来,工资也就涨了100元上下而已”。虽然有普工表示自己最多一个月会拿到4000元左右的收入,但必是一天工作12小时的高强度劳动。有受访的农民工就表示:“对个人而言,工资和劳动时长是制鞋工人最看重的两个因素,干得累,工资不高,自己就不想干。”
湖北鞋匠挑大梁
在时下的温州,湖北鞋匠的力量不可忽略,不但是温州鞋业最重要最稳定的劳动力来源,而且还迸发着活力。
金帝公司28岁的机器维修员、利川人赵平,每月工资2500元,妻子也在同公司做技工,每月可拿3000元工资。赵平不满足于现在的状态,于是,他和自己的妹妹一起筹资16万元于去年在老家利川买了20台针织机,开起了属于自己的制鞋加工厂。“妹妹以前也在金帝工作过,有经验,她在利川督导,我每个月开面包车把温州的原材料送回老家,一起做温州的订单,一年可做8000双。”赵平说。
除此之外,赵平心还挺大,“今年我想在温州自己再开一家制鞋加工厂,不管怎样,咱湖北人有技术,有老乡,一起做大生意,为自己打工不是更好吗。”
与赵平一样,今年30岁的金谷开发部部长边兆成也是一位有实力的“湖北鞋匠”,他来自黄石,来温州打工已有10年。“10年前,我还是个普通车工,一个月拿个千元左右,现在我做产品的研发设计,工资提高不少不说,自己还完成了角色转换。”
记者了解到,湖北鞋匠已成为温州制鞋业的一个知名劳务品牌。“湖北鞋匠务实、有洞察力、勤奋”,成为不少外省乡亲眼中的特殊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