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国内目前唯一一只权证即将到期的前夜,针对权证品种的“救赎”正在酝酿。几乎被人遗忘的权证市场或许将在不久之后重新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据本报了解,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在制定备兑认股权证的相关规则,并在春节前与多家券商有关金融衍生品研究及交易的负责人进行了讨论,而这一规则有望在“两会”结束3月底前后,对外发布征求意见稿。
另据监管层一位人士透露,在上交所积极准备备兑权证的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做了不少的工作,不出意外的话,备兑权证将在证监会的统一安排下在两家交易所同时推出。
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备兑权证的即将破茧不仅将使得权证市场重新活跃,也预示着监管层对于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步扩大的信号。另有知情人士称,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开始做未来金融衍生品场内交易的研究和规划。
接近证监会的一位人士则认为,即使备兑权证得以顺利推出,也并不意味着金融衍生品市场将得到很快发展。但该人士也不否认,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开始预热。
备兑权证将破茧
上交所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权证市场不久后就会有所突破。”而突破点则是数年前被热烈讨论过的备兑权证。
“我们正在准备推出备兑权证的相关规则,跟券商也有了比较充分的沟通,不出意外的话,两会后我们就会向业内征求意见。”上述上交所人士表示,证监会对上交所的这一工作十分支持,“并且重点指出在制定相关规则时考虑如何将投资者的适当性制度运用进来。”
据了解,备兑权证是由持有该相关资产的第三者发行,并非由相关企业本身发行,一般都是国际性投资银行机构发行,发行商拥有相关资产或有权拥有该资产。
备兑认股权证可以是认购或认沽,投资者同时面对发行商的信贷风险。在国际认股权证市场中,备兑认股权证市场占绝对主导地位。
而据接近上交所高层的人士透露,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2010年下半年就计划将上交所的工作重点从之前以股票交易为主转变为股票、债券、基金及衍生品四大品种并重的交易市场,在这位人士看来,“转变后的上交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证券交易所,而现在只能说是股票交易所。”
其实,对于备兑权证,上交所副总经理刘啸东早在2006年就提出过上交所有意推出针对大盘蓝筹股的备兑权证。
但由于之后权证市场波动幅度过大,并且许多投资者在参与交易时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以至于外界对权证市场的舆论大多不佳,因此当时推出备兑权证的计划也就搁置下来。
权证尝试
目前权证市场“硕果仅存”的一只权证长虹CWB1,在今年8月18日其存续期就将终止,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新的权证出现,意味着再过半年,权证市场将彻底从证券市场消失。
“这样的局面让我感到很痛心。”曾经参与制定权证交易规则的长江证券金融衍生品部总经理陈皓介绍。事实上,当初权证市场开启时各方都对此有着很大的期待,但权证市场的发展并不理想。
2005年8月22日,宝钢权证上市交易,这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推出的权证市场首只产品,但随后的一周,宝钢权证却上演了“七日惊魂”,单日成交最高达到市场的三成,价格也大幅上涨,至上市30日却风云突变,一天暴跌15%。
此后,不时有权证品种被投机资金演绎得更加令人“心惊肉跳”。曾专门研究权证市场的浙商证券资产管理部吴育平告诉本报,当时的权证交易在火爆的同时,也凸显了十分大的风险。
“由于目前的权证都是股本权证,它由于有数量限制而容易被大资金操纵,因此后来监管层又推出了券商创设机制,以此对冲。”吴育平回忆说,当这种方法由于存在公平的问题还是不被广泛认可,以至于到现在权证越来越少。
金融衍生品之变
“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具备了推出备兑权证的条件了。”上述上交所人士告诉本报,从监管层的态度来看,鼓励创新是近来监管的基调,“虽然去年我们在准备时证监会的态度还不太明确,但今年已经比较清晰了。”
这位人士表示,今年包括国际板等业务在内的诸多创新业务都将在上交所加速,而这些都得到了证监会的支持。
而不仅仅是证监会,银监会也在对衍生品的态度上有所转变。据记者了解,2月21日银监会将组织一次会议,主题就是针对银行体系如何开展衍生品业务进行讨论。
同时,国家外管局2月17日也在网站上公布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自4月1日起正式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银行与客户间推出人民币期权交易。虽然这还是场外的衍生品交易,但也说明管理层对衍生品的态度已经开始逐步放松。
而对于上交所本身,权证市场目前面临的窘境也迫使备兑权证的推出刻不容缓。因此正如上述上交所人士所说,备兑权证已经有了推出的条件。
实际上,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备兑权证破茧或许意味着监管层对整个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思路已经发生变化。
据专家介绍,金融衍生品是指建立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其价格决定于后者变动的派生金融产品。相比资本市场的其他金融工具,金融衍生品具有其复杂性,如果监管不当,容易引起市场的混乱,使市场信用受损,对资本市场造成冲击。
上一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衍生品就被当作危机的罪魁祸首而被许多人士排斥。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之后,这种恐惧似乎在逐步消失。
东方航空集团的一位高管层表示:“其实我们也时常感觉到金融衍生品工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航油价格过高或者过低时,但此前监管层的态度明显是偏向于让我们远离,因此我觉得应该有所转变。”
近一段时间以来,业内不断出现呼吁坚持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声音。今年1月底,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在达沃斯时指出,金融危机后中国仍然需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只不过要加强监管。
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也随着股指期货市场上的成功而被监管层着手在其他衍生品领域大力推广。“这或许是让高层敢于让衍生品开始预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泰君安证券的一位副总裁告诉本报,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说到底就是让合适的投资者去交易合适的产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风险抵抗能力差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也可以减少之前出现的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