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二五”期间针织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杨世滨:量的增长将不再是重点,增速适当放缓,转而提高内在运行质量。2011~2015年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总额年均增速8%;规模以上企业针织服装产量年均增速10%;加大技改投入,强化工人培训,优化生产组织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60万元;提高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色纺色织类产品比例,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地减少和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领域均衡发展,尤其是产业用纺织品(高性能经编产品)的发展将凸显,做好产业转移工作。
记者:科技进步方面,有哪些重点?
杨世滨:“十二五”期间针织行业技术创新的方向是围绕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建设目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着力推广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实现加工精细化、产品功能化和高档化。原材料应用与开发方面,扩大各种天然纤维、改性天然纤维和差别化纤维在针织产品开发中的应用。针织产品生产所采用的原料除棉和涤这两种用量最大的传统原料外,还要继续扩大毛、超细羊毛、苎麻、亚麻、汉麻和各种改性天然纤维在针织中高档产品上的应用开发。织造技术的创新重点有:针织成形工艺及产品开发,轻薄型针织面料的开发,经编机短纤纱面料的开发,高性能纤维的编织技术研究。另外,在染整设备更新与工艺研究、印花技术、成衣技术、针织信息化加工技术研究方面,也将重点发展一批节能、减排、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工艺。
产品标准方面,针织品标委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按照“2009纺织体系建设工程”内容,界定好针织品分会标准归口范围和其他专业委员会的共同归口项目的相互关联,并密切跟踪行业内部标准动态;提高标准的质量和时效性,制定行业亟需的标准;积极推动企业实质性参与标准化活动,承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于现行标准中;加强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开展对国际标准的研究工作;跟踪和收集标准反馈意见,作为修订的依据;加快标准制修订速度,针织品技术委员会今后制定标准将主要围绕对安全、环保、功能性产品方面的标准。
记者:在品牌建设方面,有何新思路?
杨世滨:“十二五”期间,针织行业品牌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和产业集群实施品牌战略,培育优势品牌;研发投入力争达到销售收入的3%,实现新型纤维、新工艺的创新突破,培育拥有国际知名度的面料品牌,成为国际顶尖品牌服装的面料供应商;扩大针织成衣品牌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形成5至10个拥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强势品牌,使我国针织服饰知名品牌年销售额占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总额的比例为10%。
“十二五”是我国纺织工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抓好品牌建设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围绕质量、创新、快速反应和社会责任四方面开展具体工作。具体的实施战略是:培育企业品牌,提高品牌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健全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管理体系和控制体系,优化供应链体系,重视营销渠道建设;推动区域品牌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广环保低碳的针织产品;实施走出去战略,品牌走出去要承担民族品牌定位的价值观和文化;政府要大力支持国内民族品牌,国家要进行税制改革,对民族品牌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保证国内市场针织服装服饰品牌销售额的前三位为民族品牌。
记者:“十二五”期间,针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杨世滨:针织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是,针织企业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的《印染行业准入条件》中针织类的要求,符合FZ/T01105-2010《针织印染产品取水计量办法及单耗基本定额》;满足针织染整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要求的企业达到30%。
记者:大力推进人才建设是针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方面有哪些目标和措施?
杨世滨:“十二五”期间,针织行业人才发展的目标是:行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翻番;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占员工比重由2010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15年的13%,高级技工和技师占工人总数比重2015年达到15%;职工工资收入总额占销售收入比重由2010年约10%提高到2015年的13%。
具体措施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通过科学管理,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和操作技能竞赛,开展员工培训,同时发挥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推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研发水平和改进操作是针织行业人才建设的重点。
建议把行业的人才建设当成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开展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要根据针织行业发展需要,修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大典》,使针织行业的工种分类科学,完善针织行业专业技术工种分类和各级技术工人评定办法。加大针织行业技能大赛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