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全面分析了新时期纺织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创新思路,并对“十二五”纺织工业在强国路上如何走得更稳更实提出了独到见解。
内需是纺织巨大市场机遇 “十二五”挑战依然严峻
《纺织服装周刊》:您曾经在去年两会上就棉花滑准税及营造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环境提出提案,得到了怎样的回应?在今年的两会上关注哪些问题?“十二五”开局之年的纺织工业整体运行形势如何?
王天凯:这两个提案在去年被列为重点提案,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虽然因为涉及到税收等问题,采取措施会慎重,但已经得到关注,对推动问题的解决应该有所帮助。
今年我的关注点还是在原料上。因为纺织行业原料价格波动还是非常大,纺织原料缺口将是一个长期的矛盾。因此,密切关注并能确保原料价格的相对平衡至关重要。
实际情况在传递一个强烈的信号,提醒我们要有足够的准备。原料价格有相对速度的提高是正常情况,但是不要大起大落,否则会造成两个后果:一个是企业组织生产会有难度,原料价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企业无从应对;另外也会助长一些企业的投机行为,或者不完全是投机心理,而是无奈之举––辛辛苦苦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生产当中,抓管理、抓产品、抓质量,挣的钱还不如倒一把棉花获利大,如此一来,一些企业就会把精力转移到别处。在调查中很多优秀的企业家也这样反映。
化纤的上游原料遇到了锦纶已内酰胺反倾销案的困扰,企业家希望能够在两会上有所反映,棉纺则是探讨在进口和国产棉收储和放储当中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防止价格大起大落的波动。
从去年年底的行业运行数字和企业家调查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行业总体运行属于正常范围,没有出现某些方面特别紧张的情况。如果说不利因素,一个是原料,一个是用工,另外国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资金会有一些影响。
《纺织服装周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突出民生主题,您认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纺织工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王天凯: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时,讲了五个方面的工作、四个方面的体会,讲成绩,也讲了不足,特别指出“十一五”期间哪些任务没有完成,如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以及技术投入的比重没有完成。这给我们非常强烈的启示:在结构调整中,增加科技的开发能力,“十一五”还做得不够,要加大力度。服务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增加不够,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投入不足。四个体会当中将重视科学发展作为第一条,同时讲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要惠及民生,对老百姓要有保障,提得十分明确。
从内容和指标看,“十二五”目标经济增长7%,低于“十一五”,实际就是为了给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留下更多空间,意味着要把注意力放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另外一个指标,城镇居民跟农村平均收入增长要高于7%,即居民收入的增长要高于经济增长,前几年都是经济增长目标高于收入增长目标,现在扭转过来了,经济增长中得到的成果要更多惠及百姓。报告从内容到具体指标都反映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经济增长要从速度和总量转移到提升质量、加大结构调整这个方面来,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要惠及民生。
对纺织行业来说,机遇不仅存在,而且可以大有作为,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挑战也十分严峻。讲机遇,未来五年,非常明确的是,“十二五”要将更多力量投入到扩大内需上,从投资出口拉动向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转变,这一点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内需的增长就是我们巨大的市场机遇。
在政府工作报告第二部分第四项任务振兴调整当中,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改造提升制造业的内容与纺织工业的关联十分紧密。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重点增加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技术工艺系统集成水平,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附加值,推动重点行业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完善落后产能退出和配套政策,这些都是纺织行业要重点突破的地方。
而行业目前面临的情况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首先资源价格上涨,未来肯定能源价格也会有不小幅度的上涨;出现所谓的用工荒,虽然不一定是真正的用工荒––因为13亿人口的就业压力很大,一面是用工荒,一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这是结构性问题,但不管怎样,纺织劳动力成本上涨的趋势还继续存在,我们还是要增加工人收入。
目前纺织行业企业在资金方面,之所以没有像金融危机时那么紧张,是由于这一段时间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稍微给予了一些重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因为这两年纺织总体的表现还不至于让他们对我们的行业失去信心,但是具体到个别地区或企业,这些问题还是会存在,最终还是需要我们加快结构调整,真正建立起结构合理、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这是“十二五”转变增长方式、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支撑点。同时,粗放式的发展、一哄而上地增加生产能力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万万不能有。
模式创新待深入探讨 转变方式需良好外部环境
《纺织服装周刊》: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纺织工业的机遇在哪里?需要进行怎样的创新?
王天凯:有媒体报道,现在一线城市一些高端零售商面临“走人”的情况:一些城市的零售商收入不太高,房子买不起,生活成本太高,只好选择离开。这其实是模式问题,说明我们的生产经营模式需要创新了。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们要大踏步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这就需要向终端进军。有企业家提出,应该规定在大型百货商店中,国内名牌必须占据多大比例,因为很多国内大型商场里国内名牌进不去。这是老问题,但是现在还没有解决。
纺织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用工减少,就业人数下降了,怎样提高就业人数?生产环节的就业数量减少,但产业链延伸到终端,我们要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要真正创新,用符合中国特色的最快捷的办法,用最能够印到老百姓心目当中的模式来打造终端,就成功了。
目前的商业零售终端模式大家干得很累,还有待提高,利润在中间流通环节流失太多,利润没在生产上,也没在终端。举个例子,眼下消费者买电器到国美,买家具到红星美凯龙,买衣服去哪里呢?可能也能列举一些,如买高档服装到燕莎等。
我们能不能考虑创建这样的终端:我想买自主品牌的东西,到这里一定是没有假冒伪劣,东西最好,服务最优,有了问题可以商量,尤其价格是最便宜的。如果能够营造这么一个营销终端,就比较成功了。尽管看起来这是比较粗线条的思考方式,但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不仅打通了产品的渠道,同时符合纺织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特点––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我们吸纳就业不再在车间里,而是到和老百姓直接见面的终端去吸纳就业了。
总之,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未来五年还是要不断探讨的,在某些方面探讨出结果将又是一片新天地。
《纺织服装周刊》:品牌建设中,除了企业自身发力,外部环境同样重要,要为品牌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支持占据怎样的地位?
王天凯:在调查中,有企业家提出一定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品牌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希望把自主品牌企业跟高新技术企业同等看待。这个提法一点也不过分。要想真正成为自主品牌企业,各个方面所具备的素质其实并不亚于现在我们界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品牌是文化,技术,工艺等综合能力的体现。品牌的主体是企业,衡量品牌生命力的是市场,这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有一个城市,成为近年来在品牌打造过程中最优秀的城市,就是山东青岛––海信,海尔,包括纺机品牌都已经十分响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重视品牌打造。问一问正在品牌营造过程中的企业有哪些苦与乐,政府才能知道品牌培育当中要制约什么,鼓励什么,推进什么。进行结构调整,政府要把握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既然讲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就要创造一个有利于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的环境,其实政府的行为影响了企业的行为,形成了某一种导向。
纺织品牌建设没有强有力的外部环境难出成绩,政府要做有利于营造良好环境的事;行业协会要正确反映企业的诉求,然后向政府提出建议,正确地向企业传递信息,要注意什么,关注什么;企业要把握方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如果企业过高投入,产品又不出色,处在行业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都难以生存下去。因此,一定要走科技创新与品牌贡献相结合这条路。说到底,就是一只有形的手与一只无形的手共同发生作用:金融危机虽然令大家痛苦,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行业进步很快,企业的产品结构、内部人员结构都在调整,如果再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将更有利于行业和企业发展。
区域调整要有全球视野 实现低碳任重道远
《纺织服装周刊》:您曾经向国际纺织界提出加快区域结构调整,拓展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国内纺织行业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区域结构调整可以从哪些方面下功夫?
王天凯:区域结构调整首先是一种趋势,也是市场经济按照自愿原则优化资源配置的一个过程,总体还是要政府搭台,行业协会作为联络机构,而企业自己实实在在按照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来做。
区域结构调整要注意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要注重总体产业的升级,而不是搬过来搬过去,即便是转移方也要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
产业转移没有一种固定模式,不能笼统说怎么做,比方说,产业转移并不意味着东部都来搞总部经济,加工制造完全不做了,也不是不可以做总部经济。现在进行区域结构调整我们更多还是在中国这个范围内来考虑,其实非常重要和紧迫的是应该在全球范围内来布局和考虑。要实现包容性增长,否则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也有一定压力。在2010年的国际纺联会议上,新兴国家如巴西等,希望中国发展也能给自己一些机会。诚然,要走出去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复杂,但不见得这步路我们就走不出去。从未来看,中国纺织的结构调整一定会打破国界,现在我们走出去的步子还是慢。
区域结构调整应该这样考虑:首先把国内的事情做好,符合市场规律,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各自做好自己的事;第一要做好宏观引导,第二要把握重点,第三要符合产业升级整体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视野要放宽,要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既有利于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又有利于跟周边国家疏通关系。
中国纺织工业不断取得成绩,人家看到我们都害怕,有的国家已经跟我们有了贸易摩擦,要改变一下方法:如果企业发展得很大,又想在主业上继续有所作为时可以考虑走出去,这也符合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大的布局––不然老去把人家东西拿过来,今天买人家矿,明天把人家棉花拿过来,人家难免要提防。走出去就可以对别人说:我把钱放在你这里,在这里做,让你安心。
《纺织服装周刊》:推进节能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企业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天凯:节能和环保已经列入政府工作报告一个专门的篇章中,并提了一些指标,说明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时候,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都容不得我们有任何迟缓。在纺织行业一些优势企业中,节能环保的意识已经非常强烈了。纺织工业节能的任务很重,环保要做的事情很多。从行业来讲,印染的污水排放、废气排放,全行业内的能耗都不少,我们要继续发展,能源的消耗约束性指标已经越来越紧,单位GDP增加能耗要减少,从这一点来讲,我们的任务并不轻,所以这里面我们从技术开发到工程使用,都有一个过程,在行业里面毫无疑问要加大力度,现在大家更多是在讲节能,其实低碳的概念远远不止是节能,低碳不仅是生产方式,还是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真正实施起来,每件衣服都要有碳标识,注明碳足迹,如果大家形成了低碳的消费习惯,凡是低碳、可循环利用的纺织品都很受欢迎,对我们的意义就更深远。从节能环保到实现低碳,纺织工业依然任重道远。纺织服装周刊